一項平凡而偉大的事業(yè)

在寧夏靈武市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王有德在治沙一線扎草方格(2013年7月24日攝)
昔日的寧夏白芨灘林場黃沙滿天、荒蕪破敗。“治沙英雄”王有德數(shù)十年如一日,帶領職工以每年治沙造林3萬畝的速度,在浩瀚的毛烏素沙漠筑起了一道綠色屏障,守護著黃河以及河岸萬頃良田。
2008年,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來到寧夏,面對一望無際的麥草方格,他緊緊握住王有德的手說,我是來向你學習的。你們在這里做出了很大貢獻,非常了不起。
習近平隨王有德走上沙丘。“這是一項平凡而偉大的事業(yè),也堅定了我們治沙的決心。對你們的事業(yè),我們會全力支持。”習近平對圍攏過來的治沙人說。
平凡而偉大,這五個字道出了治沙事業(yè)的艱辛與光榮。
要有久久為功、利在長遠的耐心和耐力
由于環(huán)境惡劣、植被易為破壞,治沙的時間常以漫長的年月來計量。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右玉縣群眾在荒山植樹(翻拍照片)。新華社發(fā)
70年來,山西右玉縣縣委帶領人民把“不毛之地”變成“塞上綠洲”;50多年來,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把“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原變林海,創(chuàng)造了人間奇跡。

河北塞罕壩景色(2018年7月28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發(fā)
提到這兩個治沙故事,習近平強調(diào)了久久為功。“抓任何工作,都要有這種久久為功、利在長遠的耐心和耐力。”
在他看來,生態(tài)治理,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既要有只爭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堅守。
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一座不朽豐碑
“沙漠變綠洲”奇跡背后,離不開無數(shù)人的努力與堅守。

谷文昌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f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