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些啊,多了就沒有了。”——習近平飲食很樸素

家風使然
習近平愛吃“土飯”,因為他自己的生活就很樸素,這還要從他的家庭說起。
王幼輝是習近平在正定的老同事。一次他去北京開會,習近平留他在家里吃飯。“我倒想嘗嘗副總理家的飯是什么味道。”王幼輝想。當時習近平對服務員說:“告訴廚房,今天有客人來了,多加……”說到這兒,他心里又想肯定是吩咐多加兩個菜,結果習近平說的是:“……多加一副碗筷。”
吃飯時,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勛也在家。飯上來了,是陜西的米粉面,“吃起來酸溜溜的”。飯后習近平讓他舀一碗湯喝。他一看那個鍋里,是雞湯,但是湯燉得非常淡,沒什么味道。他心想,這頓飯吃得可真簡單啊!
王幼輝到省里工作后又回正定看習近平。習近平就自己掏錢買了兩個罐頭,又抓了兩把米,放在一個很小的鋁鍋里蒸米飯。最后蒸出來就是每人一碗飯。習近平說:“就這些啊,多了就沒有了。”沒有湯,他們就一人倒了一杯白開水喝。
一碗自制的湯
在外工作不在家吃的時候,習近平最常去的地方是食堂,但是有時誤了飯點,也有可能吃不上,只能自己隨便做做。
有一次,習近平剛從鄉(xiāng)下趕回來,食堂只剩一點菜,饅頭徹底涼了,也沒有湯了。他就打了一個菜和兩個饅頭,就坐在那兒吃了起來。還自己做了一碗“湯”,其實就是倒了一大碗熱水,往里面放了一點點醬油。
正定縣委和縣政府也搞過“小灶”,其實就是騰出一間空房,擺上桌子椅子,讓領導們在屋里吃飯,讓服務員把飯菜給他們端過來。習近平去了一次,就再也沒去,以后還都拿飯票和大家一起排隊。別人問他,他只是淡淡地說:“咱們都是一起工作的同志,我為什么非要到那兒去吃。”
餅干、罐頭、方便面
習近平在正定時,因為工作忙,他也經常來不及到食堂吃飯。要是食堂關門了,就到外邊買一點兒。如果是冬天,拿回來也就涼了。涼飯也沒有的話,他就在辦公室吃點餅干、罐頭。有時候連方便食品也沒有,他就餓一頓。
長期下來,習近平就得了胃病。醫(yī)生檢查之后,說他這個情況必須得住院。他一共住了4天院,也沒休息,還在病房里開會、安排工作。
后來他去廈門條件好一點了,工作也更加忙碌,秘書還是給他買過很多“快熟面”(方便面)。

習近平2012年考察河北阜平時的晚餐菜單,4菜1湯(紅燒土雞塊、阜平燴菜、五花肉炒蒜苔、拍蒜茼蒿、冬瓜丸子湯)
習近平在飲食上的這種樸素一直延續(xù)到現在。

2014年,習近平專程來到福建省上杭縣古田鎮(zhèn),出席在這里召開的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午飯依舊樸素:紅米飯、南瓜湯、觀音菜、炒煙筍……當年滋養(yǎng)了工農紅軍的粗糧野菜,也擺上了習近平和會議代表的餐桌。
同年,習近平在釣魚臺國賓館設家宴款待連戰(zhàn)伉儷。由于兩人都是陜西老鄉(xiāng),習近平特別準備了陜西泡饃、肉夾饃以及biangbiang面。

biang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