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技與教育參贊到民間外交家
后來,澤米爾回到巴基斯坦,先后在巴基斯坦科技部和國立科技大學工作。2010年,他考取了巴基斯坦駐中國大使館的科技與教育參贊,第二次常駐中國。這一次,他帶上了妻子和四個兒子一同前往。
時隔十幾年,澤米爾發(fā)現(xiàn)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處處高樓大廈林立,公共設施便利,物質極大豐富,中國人的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澤米爾感慨道:“當年我去中國留學的時候,中國比巴基斯坦落后了25年,如今中國比巴基斯坦領先了50年。中國在近現(xiàn)代史上受到西方列強的入侵,遭受到了很多苦難,但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人民靠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別人的力量站立起來,這點特別值得我們學習!”
感慨之余,讓澤米爾欣慰的是,他終于可以利用自己之前在中國的所學和現(xiàn)在的工作,切實為巴中合作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了。
澤米爾考慮到巴基斯坦的主食小麥質量雖好,但產量不高,就把中國的雜交小麥引進到巴基斯坦,增加了巴基斯坦農民的收入。此外,他還在巴基斯坦推廣了中國的雜交水稻、玉米、蔬菜,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最讓他感到自豪的當屬在教育方面做出的成績:“我2010年剛去中國時,巴基斯坦最多有2000名在華留學生。我想方設法找了很多中國的大學協(xié)商,希望他們多招收巴基斯坦的留學生。當我2016年卸任的時候,留華的巴基斯坦學生已經達到了18000人。”
澤米爾笑稱,當時在巴基斯坦駐中國使館工作期間,使館全體工作人員的中國朋友加起來都沒有他一個人的中國朋友多。“我工作上有一個原則,任何一個中國人找我,我從不拒絕。不管他是什么身份對我來說都是朋友,必須重視,能幫的就幫幫他們。只要是中國人邀請我參加活動,無論是個人的活動還是論壇、會議,無論規(guī)模大小、檔次高低,我只要時間允許,都會參加。”
2016年,澤米爾從巴基斯坦大使館卸任返回祖國,重新回到國立科技大學,并成立了一個中國研究中心。他說:“巴基斯坦和中國的上一代領導人感情很好,但青年一代彼此了解得并不深入,這可能會影響他們之間的感情。因此,我開設了一門課叫中國發(fā)展經驗,我自己任教。學生們學了我這門課程以后,會更容易找到和適應中國企業(yè)的工作。每年,我還會帶一批學生到中國考察,讓他們親眼見證中國的偉大,這樣他們的印象會更深刻。3年來,我已經帶了83位巴基斯坦學生到中國考察。”
隨著中國相關的課程越來越受巴基斯坦大學生青睞,澤米爾又開設了中國學碩士專業(yè),今年9月正式開課,主要由在中國留學過的巴基斯坦人任教,教授中國政治、歷史、改革開放、中文等10門課。

澤米爾長子穆阿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