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美媒稱中國推行垃圾分類任重道遠:改變民眾習慣需很長時間
參考消息網(wǎng)2月3日報道 美媒稱,中國沒有真正的垃圾回收系統(tǒng),面對堆積如山的垃圾,政府和民眾開始行動起來,試圖改變現(xiàn)狀。
據(jù)美國《華盛頓郵報》網(wǎng)站2月1日報道,“北京零廢棄”的聯(lián)合發(fā)起人陳立雯從廚余垃圾桶里拿出與玉米皮和雞蛋殼扔在一起的塑料袋時感到特別振奮。她告訴店主:“你真棒,下次會更棒。”她解釋道,應把塑料袋扔在黃色而不是綠色的垃圾桶里。
畢竟,這才是西蔡村垃圾分類管理的第二天。西蔡村是河北省的一個村莊,約有480戶,村里塵土飛揚。
報道稱,村民也包括陳立雯的父母。因此,這位“北京零廢棄”的聯(lián)合發(fā)起人決定從自己的家鄉(xiāng)開始行動,手把手地教中國人回收垃圾。
陳立雯說需要組織人們建立垃圾減量制度,但城市很難做到,因為人太多。陳立雯正致力于在全國開展垃圾回收教育,一次一村。
報道稱,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國基本上還沒多少垃圾。當時國家不富裕,人們買得少,當然也就浪費得少。
然后,經(jīng)濟開始繁榮,垃圾也隨之而來。大量消費垃圾——電腦零件、塑料包裝、牛奶盒、廢棄手機、紙板箱——堆積如山。
現(xiàn)在,隨著送餐服務和網(wǎng)上購物盛行,又出現(xiàn)了各種新型垃圾。
報道稱,雖然中國人均固體垃圾量只有美國的一半,但是中國人數(shù)更多。這意味著中國每天要扔掉大約6000萬個外賣餐盒。
然而,中國沒有真正的回收系統(tǒng),只有非正規(guī)的“拾荒者”,他們從垃圾桶里翻找有價值的東西,再拿到郊外的大型垃圾分類中心去賣。這意味著只有在有利可圖的情況下才有垃圾回收。
報道稱,面對堆積如山的垃圾,中國政府試圖改變現(xiàn)狀。
首先,政府開始禁止進口固體廢物。上世紀80年代,中國制造商為了尋求廉價原材料開始進口固體垃圾。截至2018年禁令生效前,中國每年進口近800萬噸塑料垃圾。
報道稱,從2018年開始,中國禁止居民使用塑料垃圾袋、未分類廢紙和廢棄紡織品。
中國此前宣布要在2020年全面推行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但是,改變長期養(yǎng)成的行為習慣需要很長時間。

陳立雯(前右)正在指導村民進行垃圾回收(美國《華盛頓郵報》網(wǎng)站)
(2019-02-03 10:46: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