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論文明,暢談“世界之中國”
5月15日,中國迎來一場國際盛會——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會前,習近平同希臘總統(tǒng)帕夫洛普洛斯舉行會談時強調(diào):“中國今天所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與五千年中華文明分不開的,也是中國人民歷經(jīng)艱難困苦奮斗摸索出來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與當今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chǎn)物,它是歷史的必然,人民的選擇。”
人間正道是滄桑。
開幕式當天,習近平在主旨演講中開宗明義:“應對共同挑戰(zhàn)、邁向美好未來,既需要經(jīng)濟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
“期待一個和平安寧的亞洲”“期待一個共同繁榮的亞洲”“期待一個開放融通的亞洲”,習近平用三個“期待”闡述亞洲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引發(fā)來自亞洲47個國家和五大洲的各方嘉賓強烈共鳴。
同時,習近平提出“四點主張”為文明交流互鑒指明路徑:
——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
——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
——堅持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發(fā)展。
在演講中,習近平進一步闡述中國同亞洲、同世界的關系:
——今日之中國,不僅是中國之中國,而且是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
——未來之中國,必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tài)擁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
這是對未來之中國的美好展望。
這是心系人類未來發(fā)展的大格局。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始終堅守的“初心和使命”。
(新華網(wǎng)記者 張敏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