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中歐班列發(fā)車儀式。
這幾天的兩會會場上,“一帶一路”成了多家外媒最關心的議題,幾乎每場發(fā)布會必被問及。3月8日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會上,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三次被問到“一帶一路”。世界對“一帶一路”的關注度之高,由此可見一斑。
經過夯基壘臺、立柱架梁的六年,共建“一帶一路”的成果越來越多,人氣越聚越旺,道路越走越寬,展現(xiàn)出更加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以即將召開的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為新起點,未來“一帶一路”建設如何推進,牽動世界目光。
筆者認為,中國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發(fā)起國和推動者,接下來需要把握幾個“關鍵點”,進一步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走深、走實、走穩(wěn)、走遠。
一是要加強“一帶一路”原理論建設。“一帶一路”發(fā)展至今,需要一套成熟的理論來概括它的學理基礎和邏輯,體現(xiàn)其對以往相關理論的超越,“一帶一路”迫切需要“原理論”。未來“一帶一路”研究不能只是政策分析或政策解讀,要有“原理論”;不能總是講“一帶一路”不是什么,要講清楚“一帶一路”是什么,即它的具體內涵以及衡量指標究竟是什么。目前看來,“一帶一路”研究要講清楚以下三個層次的內涵:中國經濟外交的頂層設計;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公共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