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福安’、一生‘長樂’!”最近,這句嵌入兩個福建地名的新春祝福火了,成為2019年春節(jié)拜年流行語,它來自習近平給廈門大學外籍教授潘維廉的回信。
記者梳理公開報道發(fā)現(xiàn),自習近平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以來,他至少給海內外普通個人或群體去信36封。這些信不僅是習近平與本國民眾及外國友人真誠互動的獨特渠道,也是深入淺出闡釋治國理念的“微型窗口”。
“見字如面”。在書信往來中,習近平從一個個細節(jié)“落筆”,“見人、見事、見情”,在表達情感、理念和期待的同時,主動回應外界訴求與關切,實現(xiàn)了對“嚴肅、理性”政治議題的“靈活、感性”表達。對收信人來說,這些來自中南海的“手信”有態(tài)度、有溫度,帶著暖意與誠意。

資料圖:2018年2月15日,中央政府駐港聯(lián)絡辦公室主任王志民邀請郭宏晞、羅顥凝同學等26位香港“少年警訊”成員來到中聯(lián)辦大樓,向他們轉交了習近平主席的回信,轉達了習主席對香港青少年的關心和問候。中新社記者 徐冬冬 攝
“見人”:側重青年群體
6年多來,從小學生到年近百歲的教授,從農民到企業(yè)家,從海外學生到國際友人,都曾收到習近平的信。雖然收信人年齡和地域跨度很大,但細分之下仍有側重。
青少年是收到習近平回信最多的群體,收信人包括在校大學生、入伍大學生、大學生村官、海外留學生、中小學生等。在這些信中,習近平逾20次提及青年。他說,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
不少收信人與習近平頗有淵源,相當一部分來自他曾考察過的地方,有的書信往來不止一封。2006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到大陳島視察,看望島上的老墾荒隊員。2010年,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給大陳島老墾荒隊員回信。2016年,臺州市椒江區(qū)12名小學生以“大陳島墾荒隊員后代”的名義給習近平寫信,習近平則回信勉勵他們努力成長為有知識、有品德、有作為的新一代建設者。
有時,習近平也會主動寫信。2018年6月,得知已在耄耋之年的電影表演藝術家牛犇入黨,習近平去信對牛犇說,“60多年矢志不渝追求進步,決心一輩子跟黨走,這份執(zhí)著的堅守令人感動”。

資料圖:2014年11月1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與朗塞斯頓市斯科奇-歐克伯恩小學的小學生共同植樹。 新華社記者 姚大偉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