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就這樣在文人墨客的筆下,以其雄渾,以其遼闊,以其俊秀,以其神秘,以其極厚的歷史感,走進(jìn)了人們的視野。而更多的當(dāng)代作家,則把筆墨放在了新疆的大美上,讓天山南北的自然風(fēng)光、人文歷史或娓娓道來,或轟然展現(xiàn),或平靜告知,成為人們的向往。
當(dāng)茅盾來到新疆時,新疆大地上最普通不過的白楊樹,觸發(fā)了他的靈感,讓他寫下了這篇著名散文:“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干,筆直的枝……這是雖在北方風(fēng)雪的壓迫下卻保持著倔強(qiáng)挺立的一種樹!哪怕只有碗那樣粗細(xì),它卻努力向上發(fā)展,高到丈許,兩丈,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fēng)。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絕不是平凡的樹!”(《白楊禮贊》,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
“新疆吐魯番有個地方叫葡萄溝,那里出產(chǎn)水果。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八九月份,人們最喜愛的葡萄成熟了。”(《葡萄溝》,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上冊)新疆地大物博,物產(chǎn)豐富,吐魯番的葡萄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要是這時候你到葡萄溝去,熱情好客的維吾爾族老鄉(xiāng),準(zhǔn)會摘下最甜的葡萄,讓你吃個夠。”
“七月的新疆,最理想的是騎馬上天山。”(《七月的天山》,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這是《天山景物記》在小學(xué)語文課本中的節(jié)選。“進(jìn)入天山,戈壁灘上的炎暑被遠(yuǎn)遠(yuǎn)地拋在后邊,迎面送來的雪山寒氣,會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涼爽。藍(lán)天襯著高聳的巨大的雪峰,太陽下,雪峰間的云影就像白緞上繡了幾朵銀灰色的花。融化的雪水,從高懸的山澗、從峭壁斷崖上飛瀉下來,像千百條閃耀的銀鏈,在山腳下匯成沖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拋,形成千萬朵盛開的白蓮。每到水勢緩慢的洄水渦,都有魚兒在歡快地跳躍。這個時候,飲馬溪邊,你騎在馬上,可以俯視陽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在五彩斑斕的溪水和石子之間,魚群閃閃的鱗光映著雪水清流,給寂靜的天山增添了無限的生機(jī)。”
看到這里,你還能坐得住嗎?趕快來新疆吧,大美新疆歡迎你。就如碧野所寫:“如果哪一天你有豪情去游天山,臨行前別忘了通知我一聲,也許我可能給你當(dāng)一個不很出色的向?qū)?。?dāng)向?qū)г谖抑皇且粋€漂亮的借口,其實我私心里也很想找個機(jī)會去重游天山。”
原標(biāo)題 光明文化周末·人文地理:課本里的新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