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視覺中國
去商店、超市、菜市場購物或乘坐出租車,使用支付寶、微信支付時都可以“掃一掃”二維碼。二維碼的普及使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但也造成很多安全隱患,比如有人把病毒植入二維碼,“掃一掃”就會把錢財非法“掃走”;在沒有網絡信號的地方,無法掃碼支付。不過最近,華為宣布新支付方式NFC(也稱“碰一碰”),并在北上廣深四個城市進行試點。
那么,掃二維碼的支付方式究竟存在什么安全隱患?NFC支付是否更安全?未來跟二維碼說再見的幾率有多大?
防風險二維碼支付設限額
據央行發(fā)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移動支付業(yè)務375.52億筆,金額202.93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6.06%和28.8%。
“二維碼作為物聯(lián)網重要的感知技術,主要運營環(huán)境、應用場景完全依附于移動互聯(lián)網和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現在已廣泛應用于我國國民經濟各領域。”二維碼國家標準起草人、中國二維碼產業(yè)聯(lián)盟執(zhí)行秘書長張也平說,金融電子支付可以說是目前二維碼應用最廣泛的領域。但二維碼應用帶來的網絡與信息安全、金融欺詐、造假制假、商業(yè)誠信等問題,尤其在金融支付領域出現的問題,引起社會極大關注。
最常見的矩陣式二維碼,也叫棋盤二維碼,其黑白圖象間隔在計算機里顯示為二進制,即整個圖案中的黑塊表示為1,空白表示為0。張也平說,在支付應用中,二維碼起到一個虛擬POS終端的作用,因此,不需要到POS終端刷卡,手機掃碼就可以直接支付了。
目前我國廣泛應用的是日本Denso公司1994年研制的快速響應碼,即QR碼。“日本的QR碼在歐美、日韓地區(qū)都申請了專利保護和專利注冊,唯獨在我國沒有做注冊和保護申請。”張也平說,QR碼采取了全市場免費開放策略,作為“開源”的技術,任何人都可以在網上自由下載編碼、解碼軟件。當通過前臺的手機進行實時解碼時,沒有后臺對前臺解析內容進行識別和監(jiān)控,因此,出了問題往往無法鎖定責任主體和法律主體。“對于二維碼的金融支付上,央行規(guī)定,從2018年4月1號起,一天靜態(tài)二維碼付款不能超過500元,主要原因還是基于二維碼的安全性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