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站里。
洋山港氣象站海拔80米,
似乎并不高,
但爬上去并不輕松。
沈其艷和同事們走的“路”,
其實就是走多了踩出來的,
直到2014年站點改造,
才有了水泥階梯。
2014年以前,
站里的很多氣象設備還沒有實現(xiàn)自動化,
數據記錄、上報全靠人工。
各種氣象儀噐每天要巡視、定期要維護,
確保設備標準化及記錄準確度。

在觀測點遇到大霧、臺風、寒潮這樣的惡劣天氣是家常便飯,
刮臺風的時候還需要每小時一次的加密觀測,
為了不被風吹跑,
每次觀測都是冒著生命危險兩個人用繩子綁在一起上坡。
丈夫的支持,
給了她莫大的動力。
沈其艷回憶:
當年為了配合洋山港建設,島上居民已經開始動遷,但站點還在翻修沒地方住,她只能暫時借住在一戶民房的樓梯下,只夠放一張床的空間,她一個人爬進爬出,天熱的時候被熱醒也是常事。在東海大橋沒有建成之前,在島上一待起碼就一個禮拜,最長一個月也待過。洋山港氣象站海拔80米,雖然聽著不高,但沿著山路爬上去并不輕松。沈其艷和同事們上下山的路,都是人走多了踩出來的,跟羊腸小道并沒什么區(qū)別。以前小道兩邊野草茂盛,天黑了上下山提心吊膽,不用說碰上大風大雨、烈日嚴寒了。別看這樣的山路,沈其艷臨產前半個月還照樣走著。
在小洋山島上,碰上大霧、大風、臺風、寒潮這樣的惡劣天氣是家常便飯。設備沒有自動化以前,到了時間點該上去觀測記錄數據,就算是冒著生命危險也要上去。刮臺風的時候還需要每小時一次的加密觀測,兩個人就要用繩子綁在一起去。

沈其艷還曾遭遇過一次有驚無險的雷擊事件。
當時她去觀測點記錄數據,
一個雷火球就打在她腳后跟,
等她回過神來一看,
那片土已經變黑色了。
電話機被打壞了,
站內的所有設備跳閘了,
火花還竄進了房間里,
噼噼啪啪特別嚇人。
沈其艷被雷嚇得不輕,
但是她更擔心的是設備壞了,
她說:“數據不能正常傳輸,就好像要了我的命。”
洋山港與氣象數據
洋山港如今是位列世界第一的集裝箱吞吐大港。上海海洋中心氣象臺臺長黃寧立講述了氣象數據與洋山港的重要關系:在洋山港開發(fā)建設階段,對于氣象數據的精準性要求非常高,沈其艷所在的洋山港氣象站通過大量氣象數據打破了洋山港數據孤島,為東方大港——洋山港建設和安全生產貢獻了一份力量。
通俗點說,洋山港氣象站測量氣象數據越精準,就可以保證港口的最大利用率,為經濟效益提升助力。而每當惡劣天氣來臨,比如臺風、大霧等天氣,洋山港氣象站會第一時間提供實測數據給港區(qū),并根據海洋臺的預報提供最及時的服務,保證了港區(qū)的港務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