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一本暑假作業(yè)20元,講一道題5元,借一次筆記5元,如果沒錢,用筆記本、簽字筆、橡皮、薯片等東西來換也行。”當航航媽媽聽到同學媽媽介紹的這些情況時,驚得說不出話。她很難把這些行為和自己乖巧、懂事的“學霸兒子”聯(lián)系在一起。聽同學媽媽說,這種行為還得到了不少學生的認可,因此“供需兩旺生意興隆”,當然,也有部分學生不認可和家長抱怨,她這才得以知曉。本來她想把兒子“教訓”一頓,但一直沒想好怎么說。那么,“學霸”兒子拿“知識”和同學換錢,到底對不對?該怎么和兒子交流,處理好這件事呢?航航媽媽為此犯了難。據(jù)了解,現(xiàn)在,在學生之間,包括“學霸”講課收費在內(nèi),“有償幫助”很盛行,并得到了部分家長和學生的認可。眼看就要開學了,這樣的“生意”是否應該制止呢?
“學霸”兒子生財有道
航航是望京一所中學的初二學生,爸爸在一家房地產(chǎn)公司上班,平時工作很忙,顧不上家,于是,媽媽便辭了工作,專職在家?guī)?。航航在媽媽的精心培育下,不僅學習成績優(yōu)異,其他方面也樣樣拿得出手,籃球賽上,他是班里的奪冠主力;藝術節(jié)上,他抱著吉他,自彈自唱自己作詞作曲的歌。另外,他還是班里有名的“小紳士”,對老師彬彬有禮,對同學謙讓有加,深得老師和同學的贊許。
就這樣一個人人夸的“別人家的孩子”,現(xiàn)在卻做出了一件讓人跌破眼鏡的事兒。不知從何時開始,給同學講題、借筆記、幫做作業(yè),開始收費。暑期里也不閑著,在網(wǎng)上視頻講題,還接了幾單幫同學做暑假作業(yè)的“活兒”。
“他視頻給同學講題,我知道,但背后收費和幫同學做暑假作業(yè)的事兒,我之前不知道,臨開學了,幾個家長帶著孩子出去玩兒,我才從同學媽媽那里知道。”
獲悉這件事后,航航媽媽雖然心里有些惱怒,但處理起來還是很理性的,“我得先弄清楚怎么回事兒,再想解決辦法。”于是,一個晚飯后,她和航航聊起來了這件事兒。
航航告訴她,之前,他幫同學講題,也沒想過向同學收費。后來,向他求助的多了,他有些煩,但又不好意思拒絕。他想了想,如果這些同學到外面上課外班,找家教,也會花錢,那自己為什么不能收呢?于是,他公開在班群里發(fā)布了“收費標準”。他覺得通過收費,一來,可以變相拒絕一部分同學的求助,讓自己輕松些;二來,也可以增加一些零花錢,可謂一舉兩得。至于為什么沒和媽媽說,他是這樣想的,自己的收費不高,只是象征性收一點兒,比同學在群里隨便發(fā)個紅包都少,所以,他覺得沒什么,當然,他也隱隱地猜測到媽媽不會同意,因此也就沒有說。
航航還向她解釋,讓他講過題的同學,都覺得他講得好,價格公道,很多還成了“老客戶”。這讓航航媽媽有些“哭笑不得”。
同學間“互助”變成“互利”
其實,現(xiàn)在像航航這樣,為同學提供幫助,向同學收費的學生有不少。
一位小學六年級的家長程女士介紹說:“有一次,我兒子對我說,他同學向他借100元錢,要通過我的微信轉賬。我建議兒子先了解清楚這個同學借錢的原因,同學告訴我兒子,他是為了找別人代寫作業(yè)。結果,我兒子沒有借錢給他,而是告訴這位同學,他愿意以更低的價格代寫作業(yè)。如果暫時沒錢,可以延期支付,到年底給也行,但要多支付20%的利息。也就是說,兒子跟同學競價,搶了別人的‘生意’,還收利息。”程女士非常不高興,批評了兒子,提醒他要注意同學間的感情,但兒子的話把程女士噎住了,“現(xiàn)在同學間都這樣,能用錢解決的,就別談感情。”
西城初三一位女生小杉也說:“在班里,有同學會從超市買一些文具,到學校賣,比如2塊錢一支的自動筆,賣給同學3塊一支。1塊錢的橡皮,賣給同學1塊5。有些同學需要圓規(guī)、尺子,他手里沒有,他還提供代買服務,第二天給同學帶來,但價格也要加幾元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