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視覺
往期回顧:7月5日新媒體版《斬斷網絡詐騙黑色產業(yè)鏈》;7月12日新媒體版《撕開網絡欺詐5張“假面具”》;7月19日新媒體版《為在線錢包加把“防盜鎖”》;7月26日新媒體版《網絡假證 嚴打追責》;8月9日新媒體版《讓網上“剪刀手”無處可藏》
今年上半年,民政部指定的第一批互聯(lián)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為全國992家公募慈善組織發(fā)布1.1萬余條募捐信息,為慈善組織開通的在線籌款功能籌款總額超9.8億元,同比增長三成……近日,中國社會組織公共服務平臺“曬”出在線公益成績單。隨著今年5月第二批平臺對外公布,民政部指定的募捐信息平臺擴充至20家。
在線公益一片紅火,但不容忽視的短板也讓不少網友擔心:眾籌項目存貓膩,假求助真騙錢;審核機制現漏洞,潛規(guī)則暗操作;違規(guī)平臺無資質,“山寨”募捐花招多。
公益“眾籌”,要有“監(jiān)管”。
在線公益越規(guī)范,才能走得更遠更持久。網絡募捐平臺目前存在哪些問題?在線眾籌方式怎樣更為妥當?如何更好保護“線上愛心”?記者展開調查。
“苦情圈錢”頻上演
“巨額的醫(yī)療費用已經讓我們家負債累累,真的撐不下去了……”不久前,輕松籌平臺上一個題為“懇請大家救救4歲孩子的爸爸”的帖子,引發(fā)輿論關注。當事人在朋友圈傳遞出直面疾病的樂觀態(tài)度令人動容,30萬元目標金額迅速集齊。然而,當事人一家很快被質疑收入不菲,名下有公司和多處房產,與求助帖中的描述出入較大。反轉的劇情,令網友大呼“受傷”。
求助信息添油加醋甚至虛構,類似打著“苦情牌”圈錢的事件近年頻頻在慈善圈上演,屢屢突破道德下線,欺騙網友善意。
今年6月,廣東一名男子在某眾籌平臺發(fā)布求助信息,稱妻子騎摩托車被撞成重傷,肇事者逃逸,兩次搶救后仍未脫離生命危險,因家庭拮據望大家“支援”醫(yī)療費用。之后,他還以妻子病情加重需轉院為由,將籌金提高到80萬元。但據警方調查顯示,當事人系摩托車失控摔倒,其家境與其描述也并不相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