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圖為海南三亞亞龍灣玫瑰“斗笠大姐”李玉梅在園區(qū)內(nèi)修剪玫瑰。 這是40年改革開放歷程上的重要標志——小崗、深圳、海南、浦東、雄安……一個個“地標”,串聯(lián)起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輝煌燦爛的40年,成為世界觀察“中國奇跡”的最好窗口。 小崗、深圳、海南、浦東、雄安……改革地標連通中國的昨天、今天、明天。 新華社記者 郭 程攝 |
|
|
|
圖為在高鐵列車上拍攝的旅客與乘務員、留學生志愿者的合影。 到2016年底,中國已投入2.4萬億元人民幣建成總里程達2.2萬公里的高速鐵路網(wǎng)。如今,中國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主要城市絕大多數(shù)都已通高鐵。 新華社記者 邵 瑞攝 |
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的壯麗史詩。改革開放這場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
一滴水能反射出太陽的光輝。從改革開放的浩瀚海洋中,擷取幾滴水珠,展現(xiàn)的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波瀾壯闊。
從今天起,本報陸續(xù)推出三篇“改革開放的世界意義”特別報道,敬請垂注。
變化:震撼了世界
天剛亮,15歲的朱云平起床,簡單吃過早飯,穿上草鞋,腰里別上砍刀,肩上扛起一條擔子和兩條繩子。7點多,和村里的小伙伴結(jié)伴去很遠的山上砍柴。下午一兩點,他才挑著兩捆柴回家。他和哥哥需要保證家里燒飯的柴火。這是他的周末生活。
周日下午,他從家里扛著一個星期的糧食,有白米、紅薯、梅干菜等,步行15公里到區(qū)中學。同學大都來自農(nóng)村,五六十個孩子擠在宿舍的高低鋪。每人一個蚊帳,一個開水瓶,一個鋁制飯盒。周五下午放學后,所有人再步行回家。
那一年,是所有中國人心中的特殊年份。那一年,正是1978年。朱云平高二。
40年后,砍柴娃已經(jīng)成為頗成功的華商,還進入匈牙利政府機構(gòu)擔任了公職。
朱云平的人生經(jīng)歷了華麗蛻變,而在他眼中,家鄉(xiāng)的變化則是“天翻地覆”。
“我的家鄉(xiāng)是浙江省青田縣禎埠村。記憶中,連成一片的低矮潮濕的小瓦房,現(xiàn)在變成了三四層明亮通透的鋼筋混凝土洋房;坑洼不平的小石子路,現(xiàn)在變成了平整干凈的水泥路;進出村莊靠小渡船,現(xiàn)在架了大橋通了公路。”朱云平覺得,村里最大的變化是人,“原來,村里的人就是早起晚歸,在田間辛勤勞作?,F(xiàn)在,青壯年都出國創(chuàng)業(yè)或是外出務工,老人就到活動中心搓搓麻將聊聊天,有退休金有醫(yī)療保險,日子安靜又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