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至1980年代,百姓只能憑糧票、油票、肉票等才能購買食品。門市部、供銷社是商品供應的主要渠道。由于食品物資的匱乏,供應的時間僅有幾天,每逢年關或節(jié)假日前夕,供應點就會簇擁著大量憑票購物的人們,購物長隊成為那個年代的一大街景。副食也同樣匱乏,在北方的冬天,人們把白菜、土豆、蘿卜儲存腌制,以備過冬。
隨著改革開放,物資開始慢慢豐富起來,商品市場逐漸活躍。1981年4月12日,中國第一家超市——廣州友誼商店自選超級商場開張。超級商場最初開辦時,普通市民需要持外匯券才能購買貨品。由于廣州是僑鄉(xiāng),不少人拿著外匯券涌入超市,一時間商場被擠得水泄不通,商場只好限制人流。
到1983年,由國家統(tǒng)一限量供應的只有糧食和食用油兩種。1984年,深圳市在全國率先取消一切票證,糧食、豬肉、棉布、食用油等商品敞開供應,價格放開。老百姓的餐桌也在悄然發(fā)生改變,品種漸漸豐富,蔬菜、瓜果、蛋、禽、肉類擺上了貨架,粗糧食品逐漸淡出,細糧成為餐桌上的主角。80年代后期,全國實施了菜籃子工程之后,徹底解決了副食供應緊張的局面。

1980年開業(yè)時(右)與現(xiàn)在的北京悅賓飯館
1980年9月30日,北京市東城區(qū),中國美術館附近的翠花胡同被擠得水泄不通。一家個人開辦的名叫“悅賓飯館”的餐館吸引了無數(shù)圍觀者,改革開放后中國第一家個體飯館——悅賓飯館應運而生。當天《北京晚報》就登出一篇巴掌大的文章,標題是《中國第一家個體飯店開張》。當時大家都想去嘗嘗“第一家”,飯店每天到了午飯和晚飯時間,飯店門口都擠滿了人。一天下來,女老板劉桂仙數(shù)著面額不一的紙幣、硬幣:38元,這差不多是當時一個高級工人的月收入。美國合眾國際社記者在一篇報道里稱:“在共產黨中國的心臟,美味食品和私人工商業(yè)正在狹窄的胡同里恢復元氣”。慕名而來的外國使館人員越來越多,飯店包桌居然排到了68天之后。1981年春節(jié),國家領導人姚依林、陳慕華來到劉桂仙家拜年,告訴他們“不用怕”。就這樣,北京陸續(xù)又有第二家第三家個體飯店,經營環(huán)境開始越來越好。
到了90年代初,進餐館嘗鮮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誰家有喜慶事,都愿意在飯店擺一桌。那時候剛時興自助餐,許多人都好奇要去嘗一嘗。再往后,魚翅、鮑魚、海參等高檔食材開始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經營粵菜、生猛海鮮的餐館生意都很火爆。

1987年,肯德基北京前門店開業(yè)后,排隊吃肯德基的場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