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
如果一人故去,又是什么模樣?
在四川農業(yè)大學成都校區(qū),
88歲的院士夫人李仁恕
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丈夫周開達去世后,
她每天都要去學校圖書館前的
丈夫雕像看一看,
陪伴對方。
每天去看雕像
房內掛滿他照片
6月14日下午,溫江陰天,88歲的李仁恕一如既往在家中看電視。
等到大女兒買菜回家后,李仁恕才戴上老花鏡,瞥了眼老年機時間,提醒女兒:“3點20分了。”不說具體事,女兒周女士已經(jīng)了然,“你去嘛去嘛,路上注意安全。”
得到家里人同意,李仁恕從沙發(fā)上站起來就往外走,佝僂著背穿過家里客廳,陽光映出她花白的頭發(fā),墻上掛著的一張張照片,都是去世的丈夫周開達的工作照。
周開達,科學界響當當?shù)娜宋?mdash;—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雜交水稻專家,也是四川農業(yè)大學首個院士。
袁隆平評價起這位老朋友說:“在探索水稻科研的天地里,他幾十年如一日勤勤懇懇、兢兢業(yè)業(yè)地做研究,在雜交水稻的育種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2013年周開達去世,2016年四川農業(yè)大學在成都校區(qū)圖書館前,豎立周開達院士雕像,雕像周圍,是和周開達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農作物:現(xiàn)在是水稻,收割了是小麥、油菜花、玉米田。
  
李仁恕走出所住的院士樓,路過游泳池再拐個彎,就是逝去丈夫周開達的雕像。“每天我都要來看一看。”李仁恕一邊說,一邊摸了摸雕像下方的文字。
即使沒有戴眼鏡,她還是可以念出聲,“周開達,重慶江津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雜交水稻專家……”微風拂過,雕像周圍綠油油的水稻也隨風躬了躬身。
  
胸前別的黃桷蘭
是丈夫生前栽下的
“如今我母親年歲大了,記性不好,有時候連二弟、三弟的名字都要搞混,但關于我爸肯定是記得清清楚楚的。”大女兒周女士透露,每天自己都要飯后帶母親李仁恕散步,“一定要去雕像前看看,她還會主動跟我說,進去(雕像旁)看看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