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近年來,我國各級政府、各個部門建設起為數眾多的信息系統(tǒng)。然而,由于“各自為政”,形成一個個“信息孤島”。怎樣打破數據壁壘,提升治理效率?大數據應用過程中,還存在哪些瓶頸?大數據解放了更多人力后,如何推動服務下沉基層?記者走進北京西長安街街道,進行調研。
北京市西城區(qū)西長安街街道,地處首都功能核心區(qū),街道2016年籌備創(chuàng)立了全國首個基層政府大數據中心,力求打通數據平臺間的壁壘,將“政務網”上分散的數據合零為整,讓“沉睡的數據”發(fā)揮更精準的治理效益。
公共服務窗口節(jié)省三成人力,服務、管理不再“疲于奔命”
“以前執(zhí)法隊員每天奔波不停,治理的效果卻并不理想?,F在通過大數據,大大降低了執(zhí)法成本。”西長安街街道城管一隊教導員張巖對大數據應用效果贊不絕口。
賢孝里胡同,曾是市區(qū)兩級常年掛賬的臟亂點,其中一個突出問題就是露天燒烤,從晚上6點到凌晨2點,胡同里常常喧囂雜亂,烏煙瘴氣。據張巖介紹,以前一接到舉報,執(zhí)法人員就要立刻趕到現場去處理,“每次行動安排兩組人,至少6名干部、2輛車、4名保安,然而,違法人員跟執(zhí)法人員‘打游擊’,很難根治。用上大數據平臺之后,現場有什么情況,通過電腦就能看得一清二楚?,F在這條胡同的違法數較此前降低了90%。”
從“疲于奔命”到“應付自如”,原因就在于西長安街街道應用大數據平臺,實現了社會治理的精準化。“我們將涉及的13個市級、區(qū)級垂直業(yè)務系統(tǒng)打通,相關數據匯集到街道的大數據中心。大量數據匯集、共享加上科學的分析,就能快速發(fā)現和解決問題。”西長安街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董立明說。
“在社會綜合治理方面,大數據的應用尤其有效。”西長安街街道綜治辦干部趙麗敏介紹,西單商圈核心區(qū)每天人流量近20萬,高峰期有40來萬,給管理帶來很大難題。西長安街街道建立了一套實時監(jiān)控及人群聚集風險實時分析技術體系,對可能出現的擁擠踩踏事故進行預警。“根據固定探頭捕捉到的人流信息,計算出人群流量、密度和步行速度等參數。一旦超出預警標準,立即報警。”
西長安街街道黨工委書記陳振海介紹,大數據中心投入使用后實現了基層人員重心下移,街道公共服務大廳窗口節(jié)省人力36%。這些節(jié)約出來的人力將公共服務延伸到居民家中,深受群眾好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