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對人民關(guān)懷無微不至,對自己卻是嚴格要求。
在他居住的中南海西花廳,出入院子有十幾個臺階,每次上下車都需要從院里走出來很遠一段路。
秘書何謙想把這臺階拆掉,方便周總理直接在院子里上下車。正在研究怎么實施的時候,被周總理果斷制止:不準修。有這臺階,我上上也是一個鍛煉嘛。國家經(jīng)濟還很困難,不能把錢花在我這里。
不讓錢花在自己身上的共和國總理,卻在每一個涉及人民利益的事情上,一絲不茍、兢兢業(yè)業(yè)。
在周恩來身邊工作過的人都知道,他有個好習(xí)慣:凡是他起草或批閱的文件,在寫完后,至少要再看一遍才送出去。涉及人名、地名時,脫手前還要反復(fù)點數(shù)確保沒有遺漏。
他常說,我這里出去的東西,關(guān)系到人民的利益,要報到中央,不能馬虎,不弄準確,怎么出去!
三年困難時期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周恩來念茲在茲。從1960年6月到1962年9月,兩年四個月時間里,周恩來有關(guān)糧食問題的談話達115次。他親自一張一張審閱糧食計劃表,精心計算糧食的安排。僅現(xiàn)存的32張報表中,總理的筆跡就有994處……
“他一天的工作時間總超過12小時,有時在16小時以上,一生如此。”鄧小平回答外國記者提問時曾這樣說。
“三更將眠五更起”,這是周恩來操勞的日常。
他真的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嗎?
他真的不知過度消耗危害健康嗎?
不,不是。
1966年5月,周恩來第三次到大慶視察工作時,忙碌了一整天后又聽匯報、看油田模型和技術(shù)革新展品直至凌晨兩點十分。大家勸他早點休息,他卻說:“我都快七十歲了,多給我點時間,多為人民干些工作不好嗎?”
一句“多為人民干些工作”——道出了他夙夜在公的至純心愿。
他常對身邊人說,人的一生是短暫,如果一個人能活七十歲,也不過兩萬多天。再不抓緊時間,為人民工作的機會就更少了,我們要和時間賽跑……
只言片語,風(fēng)范可鑒。
直至生命的最后時刻,仍抱病操勞國事,他說:“古人說,人活七十古來稀,我已是七十七歲多的人了,也算得上是高壽了??墒沁@二十幾年時間,總應(yīng)該把國家建設(shè)得好點,人們的生活多改善一些,去馬克思那里報到,才感到安心。”
有這樣一張圖片,讓人過目難忘。
——晚年的周恩來坐在沙發(fā)上,側(cè)影憔悴瘦削,老年斑無聲地暗示著他的年紀,唯有那深邃目光洞徹時空。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共產(chǎn)黨人這句錚錚誓言,周恩來做到了極致。是春蠶到死,是蠟炬成灰,是真正的鞠躬盡瘁。
如今,幾十年過去了,每每提及周恩來的名字,仍能強烈地感覺到,他依然活在普通老百姓的心中。
嚴于律己 清正廉潔——“我們的國家還不富裕,要保持艱苦奮斗的傳統(tǒng)”
在習(xí)仲勛文選中,記錄著這樣一段話:“恩來同志日夜工作,從不知道休息,卻不讓我跟他一道熬夜。每逢假日,他自己照樣工作,卻總讓我休息。”
同周恩來一起工作生活過的人,永遠忘不了他的嚴于律己、清正廉潔的高尚品格。
1958年1月到杭州視察,周恩來隨身帶著自己的鋪蓋:舊被子還是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在梅園新村用的那床,枕巾中間已經(jīng)破損,他把中間剪掉、兩端縫上繼續(xù)用。
地方同志看不下去了,就給他換了條新枕巾。了解情況后,周恩來語重心長地說:“我們的國家還不富裕,要保持艱苦奮斗的傳統(tǒng)。”
在外請客吃飯,周恩來從來都是按照標(biāo)準自費。一次邀請隨行人員吃便飯,省里同志要付錢報銷,他堅決不同意,飯店只得收取10元,在他的一再要求下共收了20元。他擔(dān)心付的錢不夠,臨走又留下10元請機場轉(zhuǎn)交。
這段“三付飯費”的佳話,源于周恩來始終如一公私分明,一絲不茍的習(xí)慣。
身邊的工作人員知道,他的襯衣、睡衣、襪子都是補了又補,皮鞋、涼鞋一穿就是20年,端飯菜的木盤早已有了兩個缺口……
有人不解,一個大國總理,當(dāng)真有必要如此嗎?
在許多場合,他曾坦率地說,六七億人口的中國,就一個總理,再窮也不缺那幾身新衣服。但問題不是缺不缺衣服。他這樣做,不光是一個人的事,是提倡節(jié)儉,不要追求享受,提倡大家繼續(xù)保持艱苦奮斗的共產(chǎn)黨員本色。
這就是周恩來。幾十年如一日,他的光輝體現(xiàn)在每一個細節(jié)、每一天之中,將偉大深深蘊于平凡。
他崇高卻真實,也正因如此,他的精神才能永久地滋潤一個民族的前進,成為人民永恒的榜樣與懷念。
在鄧穎超心中,這深厚的懷念更加綿長。于她,周恩來是同志、戰(zhàn)友,是深情的丈夫。
盡管日理萬機,周恩來每天晚上十點都要關(guān)心鄧穎超是否上床安睡了,然后自己再回到辦公室繼續(xù)工作。
鄧穎超曾滿懷深情地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講述了自己與周恩來的愛情經(jīng)歷:“我們的愛情生活不是簡單的,不是為愛情而愛情,我們的愛情是深長的、是永恒的。我們從來沒有感覺彼此有什么隔閡。我們是根據(jù)我們的革命事業(yè)、我們的共同理想相愛的,以后又發(fā)現(xiàn)我們有許多相同的愛好,這也是我們生活協(xié)調(diào)、內(nèi)容活躍的一個條件。”
中南海西花廳的海棠,銘記著那些他們一起看花的時光。1988年4月,海棠又盛開。獨自觀花后,鄧穎超寫下《從西花廳海棠花憶起》。“在花下樹前,大家一邊賞花,一邊緬懷你,想念你,仿佛你仍在我們中間……”
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婚姻生活中,周恩來和鄧穎超始終奉行“互愛、互敬、互勉、互助、互信、互諒、互讓、互慰”的原則。
“八互”原則讓他們堪稱恩愛模范,而對晚輩的“十條家規(guī)”更彰顯著周恩來的嚴管與厚愛。
周恩來曾多次諄諄教導(dǎo)晚輩:“在任何場合都不要說出與我的關(guān)系,都不許扛總理親屬的牌子,不要炫耀自己,以謀私利。”“不靠關(guān)系自奮起”的準則,在家族中代代相傳。
“我們這一輩子和這一個時代的人多付出一點代價,是為后代更好地享受社會主義幸福。”
誠如斯言,新時代的中國,人民已經(jīng)獲得了他所期許的幸福。
清晨,當(dāng)陽光喚醒安靜的長安街,一片繁忙景象不斷向東西延伸。
斯人已逝,海棠依舊。在周恩來誕辰120周年到來之際,最好的懷念,應(yīng)是不忘他畢生的心愿,延續(xù)他千古垂范的精神品格。賡續(xù)奮進,在以習(xí)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lǐng)導(dǎo)下,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biāo)、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中國夢,讓“中華之崛起”早日得償所愿。
原文標(biāo)題:永遠的懷念——寫在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之際
原文網(wǎng)址:http://www.chinanews.com/gn/2018/03-02/8457699.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