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飯在哪兒吃:在外就餐人數(shù)不斷增長,一二線城市比例高于三四線城市
根據中國烹飪協(xié)會的調查,全國范圍內,選擇在外吃年夜飯的人數(shù)不斷增長,其中一二線城市在外就餐的比例高于三四線城市。此外,大眾化、平民化是主流。
在北京,老字號、品牌餐飲備受青睞。一些老字號要提前半年以上預訂才可能有包間,一晚都要翻兩桌、三桌。很多回頭客都是去年年夜飯的時候就預訂了今年的。不過,有些人希望這一天吃點與平時不一樣的,所以,一些民族特色餐飲和西餐也預訂火熱。
廣州市客輪公司推出的珠江夜游“水上年夜飯”,讓游客可以一邊游船欣賞廣州夜景,一邊享受美味年夜飯。
在家叫“外賣”是今年年夜飯的一個突出特點。許多外賣平臺都推出年夜飯配送服務。據“餓了么”和百度外賣的數(shù)據,近兩三年,春節(jié)期間外賣訂單增加較快,二三線城市消費能力顯著提高。百度外賣的人均消費相比較平時提升了近一倍,達到80元至90元。據美團數(shù)據顯示,2016和2017年的外賣年夜飯,單均價最高的地區(qū)都是三亞,達到近150元。除夕當天的外賣訂單,每個訂單的平均花費比平日高出近一倍左右。
新技術給年夜飯增加了新色彩。在北京盒馬鮮生亦莊店,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很多市民選擇在這里吃年夜飯。“在這現(xiàn)買現(xiàn)吃,圖的是新鮮!”在附近居住的顧客吳峰說,這里的食材都是小包裝,就像是自己的“大冰箱”,最快30分鐘就能配送上門。
旅途中、回家路上的年夜飯也是別有一番溫馨。大年三十,在長春凱旋路公路客運站,工作人員為旅客送水餃。南航吉林分公司增加了機上餐飲,除了有米飯、面條還有餃子。
當然,對于很多人來說,在家吃親人做的年夜飯,仍是最深切的期待和享受。在廣州務工10多年的外來人員賴女士今年回老家廣東梅縣過年。她說,70多歲的婆婆每年就盼著這一天。她一個人要準備一大家子的年夜飯,雞、豬、魚、青菜、年糕等,總之要湊夠12個菜,寓意四季平安。
年夜飯吃什么:傳統(tǒng)飲食習慣依舊力量強大
由于風俗和飲食習慣不同,中國各地的年夜飯意趣不同,豐富多彩。
民俗學家、吉林省飲食文化研究會會長曹保明說,年夜飯凝聚中國人長期形成的年文化,每一道菜、每一種搭配都有獨特的文化內涵。比如,一些地方的年夜飯一定要有白菜,取意“百財”,韭菜取意“長長久久”,火鍋代表“紅紅火火”,年糕代表“年年高升”。
吉林省長白縣望天鵝新村一家飯店經理王鵬告訴記者,不少南方游客對東北特色年夜飯很感興趣,提早預定年夜飯,比如大鍋燴菜、豬肉燉粉條等經典特色菜,以及黏豆包等小吃。
據阿里巴巴《2018年中國年貨消費報告》統(tǒng)計,家鄉(xiāng)味兒的土特產也多是各地區(qū)消費者偏愛的年夜飯食材。比如,華東地區(qū)消費者偏愛的火腿,華南地區(qū)消費者鐘愛的臘腸,華北地區(qū)偏愛的海參、凍蝦等。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年夜飯桌上的菜品越來越豐富,但是傳統(tǒng)飲食習慣的力量依舊強大。
在廣州,年夜飯餐桌上仍保留傳統(tǒng)的白切雞、冬瓜粥等。“沒想到,一斤二兩的獅子頭、肘子幾乎是每桌必點的菜。”張方忠說,大家還是更重視年夜飯的儀式感。
在河南農村,除夕夜吃肉餡兒餃子,初一早吃素餡兒的餃子。“村里都要比著誰家吃飯早。下餃子的時候就要放鞭炮,吃餃子之前,還要吃一口饅頭,這樣來年身體壯。”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高永安說。
西北政法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教授魏奇說,老家大年三十要吃面。母親熬制雞湯、搟面,再把雞絲海帶黃花菜炒成臊子,澆在面上,“最想念的是媽媽做的味道”。(記者關桂峰、劉碩、鄭天虹、周穎、張辛欣)
原文標題:春節(jié)年夜飯調查:花多少錢? 在哪兒吃? 吃什么?
原文鏈接:http://www.chinanews.com/sh/2018/02-16/8449943.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