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富,先修路”,蘭渝鐵路途經25個縣市區(qū)中,有13個國家扶貧重點縣,4個省級扶貧重點縣。打通這條路,讓大山深處的百姓富起來,這是中國鐵路建設者發(fā)自內心的呼喊。
八十年代初,《人民日報》首次提出用“春運”來描述春節(jié)期間人口密集流動的現象,“春運”真正成為中國人一年一度必須要上演的大戲,不斷上升的人數考驗著中國鐵路的運載能力。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鐵路只有2.18萬公里,其中有一半處于癱瘓狀態(tài),能夠維持通車的僅有1.1萬公里。我國鐵路旅客列車的平均時速卻只有43公里。

2017年全國鐵路營業(yè)里程超過12萬公里,僅高速鐵路的總里程就已經達到2.2萬公里,形成了以“四縱四橫”為骨架的全國快速客運網。
最近五年,國家平均每年7400多億元的投入,這是中國鐵路建設史上投產新線最多的時期。
2017年,中國鐵路建設者用了9年的時間,全線貫通蘭渝鐵路、寶蘭高鐵、和西成高鐵。在西部大開發(fā)和“一帶一路”建設的背景下,西部的這個三角經濟圈的戰(zhàn)略意義非同一般。蘭渝鐵路連接黃河與長江兩大流域,是蘭新經濟帶與川渝經濟帶的一座重要“橋梁”,也是“一帶一路”沿線的重要交通大動脈。同時與京廣線、京滬線并列的三條南北鐵路大動脈之一,成為西部地區(qū)與珠三角、長三角地區(qū)的重要通道。
但是蘭渝鐵路的建設卻并非一帆風順。從蘭州到重慶,850公里,不僅要翻越海拔3000米的秦嶺,而且沿途地質狀況之復雜,堪稱中國鐵路建設史之最。沒有足夠的技術實力,這條鐵路就只能停留于想象之中。

胡麻嶺隧道二號洞,被視為“鬼門關”。全長850公里的蘭渝鐵路全線貫通就硬生生地“卡”在了這里,不到14公里的隧道一挖就是八年,最艱難的時期,每天只能掘進半米。
隧道工程師夏荔同事正在處理涌泥回流,厚度兩米的涌泥突如其來,一個星期的進度又回到了原點。隧道施工,怕軟不怕硬。胡麻嶺的山體,沙粒比米粉還要細,含水量高達28%。因此隧道施工就像在“豆腐腦”里打洞,不僅難度大,而且極其容易涌水涌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