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25日電 題:揭秘克隆猴:從“多利”羊到“中中”猴,這一步為何跨越21年?
新華社記者陳芳、董瑞豐
克隆猴在中國成功了。
中國科學院公布,世界上首只體細胞克隆猴“中中”于2017年11月27日誕生,10天后第二只克隆猴“華華”誕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北京時間1月25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線發(fā)布該成果。
自1996年第一只克隆羊“多利”誕生以來,21年間,各國科學家利用體細胞先后克隆了牛、鼠、貓、狗等動物,但一直沒有跨越與人類最相近的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屏障”。
克隆猴為什么難?它的誕生有什么價值?帶著這些疑問,新華社記者在克隆猴的誕生地——中國科學院神經(jīng)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平臺,第一時間采訪了研究團隊。

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在中科院神經(jīng)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平臺育嬰室的恒溫箱里得到精心照料(1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克隆猴有啥價值?疾病研究、新藥測試將大幅提速
經(jīng)過體檢,記者戴上口罩、穿上白大褂,在中科院神經(jīng)所研究員孫強的帶領下,走進克隆猴寶寶的“育嬰房”。
世界上首只克隆猴“中中”,和她的妹妹“華華”正在恒溫箱里嬉戲。姐姐比妹妹年長10天,除了體型大小略有差異,姐妹倆看不出什么區(qū)別。
她倆的基因,都來自同一個流產(chǎn)的雌性獼猴胎兒。科研人員提取了這個獼猴胎兒的體細胞(非生殖細胞),通過技術手段將其細胞核“植入”若干個“摘除”了細胞核的卵細胞。“中中”是第一個發(fā)育成型并順利誕生的幸運兒。
克隆猴的誕生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中國將率先建立起可有效模擬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孫強說,利用克隆技術,未來可在一年時間內,培育大批遺傳背景相同的模型猴。這既能滿足腦疾病和腦高級認知功能研究的迫切需要,又可廣泛應用于新藥測試。
孫強介紹,如果實驗對象的遺傳背景不同,“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說服力就不夠強。傳統(tǒng)醫(yī)藥實驗大量采用小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鼠類可通過快速近親繁殖,培育出大量非常相似的小鼠。
但由于小鼠和人類相差太遠,針對小鼠研發(fā)的藥物在人體檢測時大都無效或有副作用。據(jù)了解,這是目前絕大多數(shù)腦疾病研究無法取得突破的一個主要原因。
中科院神經(jīng)所所長蒲慕明院士說,克隆猴的成功,將為腦疾病、免疫缺陷、腫瘤、代謝等疾病的機理研究、干預、診治帶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這是世界生命科學領域近年來的重大突破。”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