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稱,未來兩年,中國在太空最引人注目的兩個民用項目將取得重大進展:探月工程和建造空間站工程。2013年,中國向月球表面發(fā)射了月球車,這是自20世紀70年代俄羅斯和美國停止此類努力以來中國首次實現(xiàn)月球軟著陸。到今年年底,中國希望在月球背面投放一臺機器人,這個地區(qū)是月球表面從未被探索過的區(qū)域。這次著陸將有助于為如下嘗試做好準備:(暫定于2019年)從月球表面采集巖石并將其送回地球。
報道稱,中國說過最早于2019年啟動永久性空間站的主要艙室,并在未來十年的初期將空間站擴大到有2個軌道艙。中國正獨自完成這項計劃。美國在2011年通過了一項法律,禁止美國航天局與中國分享類似的知識或資源。這確保了中國仍然置身于國際空間站之外;美國從未熱衷于讓它加入國際空間站。相反,中國試驗了自己的兩個臨時軌道飛行器,最新的一個在2016年飛行了一個月。
報道稱,中國最終可能派航天員赴月球。目前還沒有確定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日期,但在2016年,一名官員猜測,中國人可能在15至20年內(nèi)登上月球表面。中國也有火星探測計劃。它計劃在2020年或此后不久讓一個漫游器登陸火星。它想在21世紀30年代的某個時候從火星上取回巖石。
報道稱,中國在太空成就方面仍然遠遠落后于美國,但它在這場冷戰(zhàn)式的競賽中似乎并沒有屈服。它在民用太空項目上的開支遠遠少于美國航天局去年撥款的197億美元。然而,中國“固執(zhí)”地追求自己的目標。
報道認為,北京的目標之一是提升國內(nèi)的民族自豪感。2016年,中國宣布4月24日為“中國航天日”:這是1970年中國首次衛(wèi)星發(fā)射的紀念日。雖然美國的輝煌仍然是一個遙遠的目標,但中國意識到印度在太空領(lǐng)域取得的進展,印度是另一個追逐太空夢的發(fā)展中大國。印度正計劃今年3月對月球進行首次軟著陸,這比中國的首次軟著陸時間晚了4年多。
歐洲渴望合作。中國和歐洲科學家2003年首次聯(lián)合發(fā)射了一顆衛(wèi)星。他們現(xiàn)在正合作研究太陽風。歐洲航天局(ESA)的宇航員最近與中國同行一起進行了生存技能訓練。歐航局官員卡爾·伯奎斯特說,一些歐洲宇航員正在學習中文,為可能的聯(lián)合任務(wù)做準備。
報道稱,但美國對中國太空計劃中的軍事方面越來越擔心。維也納歐洲空間政策研究所的馬爾科·阿利貝蒂說,自2013年以來,這一點尤其明顯,當時中國表明,它可以向美國最敏感衛(wèi)星追蹤的遠望軌道發(fā)射(火箭等)自動推進的武器,這表明它正在開發(fā)摧毀它們的能力。許多美國科學家贊成采取一種較為寬松的做法。但在“美國優(yōu)先”的時代,美國航天局被允許與中國交好的可能性很小。
報道稱,正如許多中國人所認為的那樣,美國的行為進一步證實了一種長期持有的觀點,即美國希望給中國崛起制造障礙。北京大學一位空間問題專家說,美國陷入了“冷戰(zhàn)思維”。他說,如果美國當局不希望與中國合作,那么會有其他國家與中國合作。(編譯/龍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