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薛超): 如果你愛逛知乎、豆瓣、虎撲這些論壇,一定看過“信陵公子”、“張公子”這些作者的文字,而它們背后指向的都是同一個名字,那就是80后作家張佳瑋。

因才氣橫溢,相貌俊朗,又生性自由瀟灑,張佳瑋在坊間有了“張公子”的雅號。張公子自幼便愛讀書,小學時已讀完四大名著,14本金庸。書中那些天馬行空的江湖也讓年少的張公子蠢蠢欲動,在初中萌生了自己也寫點東西的想法。隨著拿到一些文學獎的肯定,張公子開始相信,或許可以靠寫作養(yǎng)活自己。

從大學起,張公子出版了多部小說,同時開始寫專欄,涉獵籃球、美食、藝術(shù)、旅行等各個領(lǐng)域,也漸漸發(fā)現(xiàn)這種靠寫作為生,不用上班的日子也許最適合自己。華麗的文風、淵博的知識也讓他收獲了大片讀者,成為知乎、豆瓣、天涯、虎撲等論壇公認的“大神”。但張公子坦言,其實自己并不是擅于利用網(wǎng)絡(luò)平臺的人,最初只是和朋友們抱著“玩”的心態(tài)在各大網(wǎng)絡(luò)平臺寫作,不過他很享受這樣的過程,“我把這些論壇既當作獲取知識的地方,也是我可以展示自己作品的舞臺,其實沒有想太多,最重要的還是寫東西。”

張公子從父親那得知,金庸的小說借鑒了大仲馬,三個火槍手的傳奇與金先生筆下的武林都是如此令男孩向往。于是從金庸看到大仲馬,法國文學就這樣走進了張公子的視野。而他喜歡的很多作家,從大仲馬,到海明威,再到馬爾克斯,都有過在巴黎生活的經(jīng)歷,于是巴黎成了張公子從小埋下的一個夢。成為自由撰稿人后,在哪工作其實對他差別并不大,于是在有了足夠的經(jīng)濟能力后,在女友的推波助瀾下,2012年,29歲的張佳瑋選擇實現(xiàn)自己的巴黎夢,走進了這場流動的盛宴。

張佳瑋坦言,并不喜歡大學時父親為他選定的專業(yè),于是來到巴黎后,他決定學些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他選修了古典藝術(shù)市場、歐洲食品等一些看似“無用”,但好玩的課程。他很享受在巴黎的生活節(jié)奏與氛圍,“在這里可以過一種簡單、安靜的生活,巴黎雖然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但這里的生活節(jié)奏比國內(nèi)慢很多,而且可能只有真正在這里生活過的人才懂,巴黎是一個多么適合散步的地方。”生活在這樣的地方,對一個文字工作者來說無疑是靈感源源不斷的保障。于是在張公子的筆下,有了莫奈和印象派的傳說,有了法式大餐出現(xiàn)前法國菜的野蠻歲月,也有了親歷恐襲現(xiàn)場法蘭西體育場的有驚無險。有意無意間,他成為了連接中法文化的一雙橋梁,更多人透過他的雙眼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法國。

除了寫作,近年來張公子也在翻譯上頗有建樹,無論是將文言文翻譯成現(xiàn)代文的《浮生六記》,還是英國名著《查特萊夫人的情人》的又一中文版,都讓張公子又多了“譯者”的頭銜。2018年,他最喜愛的作家之一海明威關(guān)于巴黎的著作《流動的盛宴》也將推出張公子的中文翻譯版,而他本人的幾本新作也會陸續(xù)推出。他希望用自己的文字,把最精彩的法國介紹給中國讀者,也把最真實的中國介紹給法國朋友。“以我目前的法語能力可能完成純法語的寫作有難度,不過介紹中國不一定要靠自己的書,我做得更多的,可能是在同法國人的接觸中,盡自己的一點力量去改變部分人心中關(guān)于中國的刻板印象。”

雖然暫時居住在巴黎,但張公子每年回國的次數(shù)同樣不少。對他來說,成為中法文化交流的一座橋梁,是一種幸運,而更幸運的是,作為一名自由撰稿人,他并不需要扎根在某一個地方,因此他也希望未來可以繼續(xù)利用這個優(yōu)勢,多走些地方,多看看這個世界。對這樣的張公子,自由且開心著,幸福大致如此。
來源:http://news.cri.cn/20180108/1599cc5b-d234-aa00-5b5f-cc7555b9db8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