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的棉服、帽子、手套、口罩、圍巾,御寒裝備一應俱全,王新蘭全身上下被裹得嚴嚴實實,只露出眼睛。她自己也開玩笑說:“這身衣服就算是去東北也應該沒問題吧。”
“這幾天生意還是明顯差了不少,天特別冷的時候晚上十點多就收了,遭不住。”王新蘭說。
王新蘭和愛人都在北京,兩個人分別經(jīng)營兩個攤位,目的是“賺錢給孩子們上學”。
“窮啥都不能窮教育,兩個孩子上學的壓力太大了。”據(jù)王新蘭介紹,家里有兩個孩子,老大在老家上大學,老二上初中,兩人平時均住在學校。
“他們周末回家看看爺爺,到了寒暑假就來北京,我們兩口子只會過年回去一次。”
“反正都是給孩子們干的,冷點、苦點又怕啥呢。”王新蘭說。

資料圖 冷昊陽 攝
共享單車調(diào)度員韋永明:51歲,河北人
早八點的北京八寶山地鐵站外,大量上班族騎著共享單車趕到這里換乘地鐵。因石景山路附近居住區(qū)很多,但地鐵只有1號線經(jīng)過,共享單車就成了解決“最后一公里”最好的方式。
韋永明是一名共享單車調(diào)度員,他每天的工作就是開車穿梭于北京石景山區(qū),將大量違停、報修和投放過量的共享單車搬上貨車,送去其他地方。
每天早上6點開始,到下午3點,韋永明都會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維護著共享單車在城市流動的秩序。據(jù)韋永明介紹:“白班還算舒服,有些干夜班的,最晚會忙到半夜兩點多。”
“因為兒子在北京,他下班了我們爺倆還可以一起喝個小酒,所以我一般不上夜班。”韋永明告訴記者。
韋永明的兒子是北京一家寫字樓的保安。韋永明說,每年冬天農(nóng)閑的時候,他都會來北京打一段工。因為住在兒子租住的房子里,沒有額外的經(jīng)濟壓力,可以“多陪陪兒子,順便賺點年貨錢”。

資料圖 冷昊陽 攝
“每次搬單車都出一身汗,車上還沒有空調(diào),在車上坐一會就凍得透心涼。”韋永明告訴記者。但相比他之前在北京的工作,韋永明還是表現(xiàn)出了對這份工作的滿意:“明年再來北京,還可以干這個。”
據(jù)韋永明介紹,他之前大多是在建筑工地打工。寒風凜冽中一干就是一天。而現(xiàn)在這份工作,下午三點多就可以下班了,還有時間給兒子做頓熱乎飯。
因為是臨時工,所以韋永明并不能享受五險一金等福利。不過他說自己并不在乎這些。“反正在家閑著也是閑著,能來北京陪陪兒子,還能賺點錢,多好啊。等過幾年孩子結(jié)了婚,我再來可能都不方便了。”
“不過這么冷的天,單位能給我們統(tǒng)一發(fā)衣服就好了,我們干活暖和,大家一看我們也都覺得正規(guī),單位形象都不一樣!”(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物均為化名)(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