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一個周末的志愿講解中,志愿講解員田汶鑫在人群中發(fā)現(xiàn)了一位頭發(fā)花白的老人。
“老人一直非常認真的聽我們講解,直到走到悼念廣場上的腳印銅版路時我才知道,原來這位老人就是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的妻子,92歲的夏至英奶奶。我們陪夏奶奶在銅版路上尋找她老伴的腳印,還陪著老人在遇難同胞名單墻上找到了她大哥王華林的名字。”田汶鑫回憶道。
田汶鑫說,“當真正面對面地與歷史當事人進行交流與溝通的時候,濃濃的民族感與愛國熱情油然而生,悲切與憤懣之情難以言表。”
現(xiàn)任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志愿講解服務隊隊長孔佩雯加入這個團體已經兩年時間。
兩年來,她始終在心底感受到強烈的使命感。“作為志愿者,我們每一次認真的講解,每一次懷著一顆恭敬的心到遇難同胞叢葬地走訪祭奠,都是在身體力行地在回顧和承續(xù)那段特殊的民族記憶。”
孔佩雯認為,他們之所以向更多的人講述真相,就是為了讓同樣的歷史不再重演。“這段歷史是不容忘卻的記憶,這種屈辱和傷痛是應該被世世代代牢記下去。我們不是為了記住仇恨,而是以史為鑒,在歷史記憶中覺醒,為早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今天,繼續(xù)有著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講解南京大屠殺戰(zhàn)爭浩劫的服務隊伍中,他們承擔著一份厚重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宣講苦難,祈愿和平。
回顧往昔,在近代以來的100多年間,中國人民曾無數(shù)次經歷了戰(zhàn)爭磨難,因而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貴。弱肉強食不是人類共存之道,窮兵黷武不是人類和平之計。和平而不是戰(zhàn)爭,合作而不是對抗,才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永恒主題。
以史為鏡,方能續(xù)望未來。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否認罪責就意味著重犯。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曾說,“一切罔顧侵略戰(zhàn)爭歷史的態(tài)度,一切美化侵略戰(zhàn)爭性質的言論,不論說了多少遍,不論說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對人類和平和正義的危害。對這些錯誤言行,愛好和平與正義的人們必須高度警惕、堅決反對。”
今天,以國家公祭形式祭奠遇難同胞,是為了銘記歷史,保持警惕,避免悲劇重演,亦是為了守護真理正義,珍愛和平,開創(chuàng)一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