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中年油膩男”
張 希
最近“中年油膩男”火了,“到哪都拎著保溫杯、泡點枸杞、手上總戴著串、大肚子、脫發(fā)、說話嘴角冒白沫,總愛講一些所謂的情懷和大道理……”,寥寥數(shù)語,便勾勒出一個招人煩的中年男人形象。中年油膩男的范圍,在35歲到50歲。作為同樣身處這一年齡段的我,對中年問題也有些體會。
文中所說的“油膩”,包含油滑的味道在其中——多年“江湖歷練”,他們給自己貼上了這個明顯的標(biāo)簽。從大家所總結(jié)的中年油膩男特點中可以看出:懈怠、懶散、不思進取、脫離時代,是其明顯特征。其實,在這背后所隱藏的是,許多中年人無法回避的深層次“迷惘”。這就要提到另一個熟詞:中年危機。
中年危機來自何處?想必你會感同身受地說出很多原因:上有老下有小,工作生活壓力大,社會競爭激烈;步入中年后,身體上精力上都在走下坡路,害怕被年輕人追上,失去原有的位置,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大不如前等等——還有最現(xiàn)實的一點,就是缺錢,總感覺錢不夠花。然而,中年危機并不只是在普通人中蔓延,那些有錢人同樣也在經(jīng)歷中年危機。由此可見,物質(zhì)上的問題對于中年危機的影響,并不占主導(dǎo)作用。那中年危機產(chǎn)生的原因是什么呢?還是上文提到的兩個字——迷惘。
心理學(xué)大師榮格對中年危機有著深刻的剖析,他說:“人到中年之所以會有危機,是因為年輕時對物質(zhì)的追求擠占了追求精神價值的空間,到了中年才發(fā)現(xiàn),自己其實根本沒有目標(biāo),特別無趣。”這位生于十九世紀(jì)七十年代的著名心理學(xué)家,在一百余年前,就對當(dāng)下的“中年油膩男”做出了科學(xué)的“診斷”。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中年危機并非我們這個時代的特有產(chǎn)物,而是人類各個歷史時期都存在的普遍問題。美國著名比較神話學(xué)作家,約瑟夫·坎貝爾,對此用了形象的比喻:“中年危機好比是一個人好不容易蹬著梯子爬上了墻頭,卻發(fā)現(xiàn)自己把梯子架錯了地方!”由此,中年危機的問題便產(chǎn)生了,是該先下來重新找對方向再爬上去,還是將錯就錯繼續(xù)在墻頭上湊合?重新來過的勇氣,沒有;那么,便站在這個錯誤的墻頭上。這樣,心里自然空落落的,沮喪和迷惘便一直伴隨。
人們愛說“四十不惑”,然而,有多少人一路狂奔,其實根本沒想過自己要去哪里:上學(xué)、上班、買房、結(jié)婚、生子,一切似乎按部就班,直至人到中年,才弄明白其實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何方。這便是“中年油膩男”的迷惘所在——為了得到更多,我們已為物役,失去了自我。
(原標(biāo)題:“中年油膩男”火了引發(fā)對中年危機的思考)
來源:http://www.chinanews.com/sh/2017/11-30/8389318.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