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diào)查顯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近七成職場人首選旅游作為減輕壓力的方式,另有12%的人會觀看演唱會,還有10%的人會選擇看電影等方式放松
緩解職場壓力,你選對了嗎?
近日,途牛旅游網(wǎng)發(fā)布的《2017職場人旅游消費白皮書》顯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近七成職場人首選旅游作為減輕壓力的方式,另有12%的人會觀看演唱會,還有10%的人會選擇看電影等方式放松。
職場有壓力,解壓需謹慎。雖然旅游越來越成為一種流行的生活方式,但是,也有很多職場人表示,旅游雖好,卻不能貪玩。一場盡情盡興的旅游下來,身體乏累,情緒倦怠,難以適應返回職場的節(jié)奏。職場解壓,什么才是對的呢?
解壓雖好,卻不能任性
《白皮書》顯示,目前,職場千禧一代已經(jīng)成為旅游減壓的主力。事實上,隨著80、90后在職場中占比的增長,當下職場人對待工作后和生活的態(tài)度也在悄然發(fā)生著變化。
在1992年出生的金融界白領小郭看來,工作之余就應該“盡情嗨”。
“在廣州連續(xù)工作了十幾天,每天都要面對老板處理工作,生怕出錯,必須謹小慎微,好不容易回到北京過周末,必須要到酒吧里不醉不休,玩到痛快。”小郭說,從國外求學回來后,他就學到了西方人“work hard,play hard”的精神,“狠狠地玩是為了犒賞自己用功工作的辛苦”。趁著完成了工作任務,手頭沒事的時候,小郭特地請了一天假期。“為了給周末的宿醉后留一天的休息時間。”小郭說,唱歌、跳舞、喝酒連軸轉(zhuǎn)之后,難免體力不支,頭暈目眩,留出一天的過渡期,正是他跳躍于工作和瘋玩之間的調(diào)整方法。
“這樣瘋玩雖然過癮,可畢竟不是長久之法,總不能人到中年,還總往酒吧里跑吧。”與小郭相比,他的朋友小林就鐘情于各種旅游,為了錯開假期高峰,她計劃了一次“小清新的日本特別之旅”,“去京都看寺廟,去奈良喂小鹿”。
不過,“特別之旅”也有“難言之隱”。“除了要提前和朋友協(xié)調(diào)時間以外,還要做各種攻略務求與眾不同,然后,為了能在朋友圈里發(fā)出讓大家點贊的靚照,還要求著朋友為我設計造型拍照,還要P圖,加濾鏡……”
“我是不是被朋友圈綁架了?”小林說每次她旅游回國后,都不禁問自己這個問題。“玩的時候累,回來更累”,小林的心聲或許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說不出的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