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米水下一片黑暗?
“蛟龍”號載著人們下潛,艙內顯控面板上的深度數(shù)字逐漸增大,窗外的顏色開始從碧藍到深藍,到變暗直至剩下一片漆黑。
下潛時速每分鐘38米,下潛到150米時,水下已經變得非常暗,并不像人們常說的是200米變暗。原來,下潛是早上,陽光斜射、透射率低,海水透明度因而不夠好。
回程時,記者曾對此留意。15時20分,時速每分鐘26米,當升到266米時,已經開始從漆黑世界中走出,越往上越清晰起來。
同一深度能否看到同樣場景?
1960年1月23日,瑞士探險家雅克·皮卡爾與美國海軍中尉唐·沃爾什駕駛“的里雅斯特”號深海潛水器,在人類歷史上首次下潛至馬里亞納海溝萬米深處。他們在4800米之前以每秒1米的速度下潛,同時記錄了幾個場景:
9時01分,300米,一片漆黑,燈光下有浮游生物;9時20分,735米,有少量放射性浮游生物,海水溫度10度,艙內寒氣襲人;10時20分,4100米,偶有磷光浮游生物閃亮一下。
對于這些深度,記者曾特別留意。在300米和735米處,還真的看到了像流星一樣劃過的亮點。9時19分,到達4100米,沒有看到光亮,而是黑暗一片,4166米則有“流星”劃過。
這些亮點和“流星”,正是磷蝦類浮游生物發(fā)出的光。從200多米到1000多米之間,“流星”劃過的頻率非常之高,它們豐富著人們前往深海世界的旅程。
來源:http://www.chinanews.com/gn/2017/05-26/8234421.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