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的技術:人工智能深度學習
雖然功能看似簡單,但識花軟件“形色”采用的技術與谷歌“阿爾法狗(AlphaGo)”一樣,都是人工智能深度學習。
“我們做了一個模型,教計算機自己學習,這一過程類似于人類的大腦認知學習活動,對外界的認識是從無到有的。”陳明權說。
據他介紹,模型最初只能識別很少的幾種花,隨著用戶上傳花的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多,加上識別模型也在不斷改進,識別的準確率和種類也隨之提高,這與小孩學習是一樣的。
人工智能與深度學習有什么關系?陳明權說,從范疇來看,人工智能最大,機器學習次之,深度學習最小。

2016年3月9日,韓國圍棋棋手李世石(右)VS谷歌AlphaGo的人機大戰(zhàn)賽在韓國首爾舉行。
觸景無限公司技術總監(jiān)嚴彥在IT、人工智能領域從業(yè)多年,他告訴中新網記者,人工智能的目的是用電腦來替代人腦活動,其范疇包括機器學習。深度學習是近年來隨著電腦的處理能力大幅提升而快速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機器學習的方法。
嚴彥說,相對于其他多種機器學習方法,深度學習能應用在更廣泛的領域,且有著更好的效果。深度學習有點類似于人腦神經系統(tǒng)的工作,它包含很多信息的過濾層,每一個過濾層都能對信息進行進一步抽象。
比如對一張圖片的識別,第一層過濾可以找出圖片中的物體邊緣的點,第二層過濾能找出直線、圓圈等簡單的形狀,第三層過濾可以把這些簡單的形狀識別成行人、自行車等復雜物體。通過對信息的層層過濾和分析,其輸出結果就越來越接近人腦識別效果。

2015年4月20日,奔馳無人駕駛概念車亮相上海車展。中新社發(fā) 湯彥俊 攝
除了識花,人工智能還有哪些應用?
人工智能概念誕生于上世紀50年代,近幾年在技術上有了突破式進展。
根據艾瑞咨詢發(fā)布的《2015年中國人工智能應用市場研究報告》,人工智能市場將保持高速增長,預計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guī)模約為1190億人民幣,中國約為91億。
從應用上看,語音和人臉識別、聊天機器人、智能家居、無人駕駛均采用了人工智能技術。
嚴彥說,隨著人工智能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品質在機器的輔助下會有很大的提升。同時,很多人的工作也有可能會逐漸被機器所取代,這將會對未來人類社會的分工造成較大的沖擊。
“但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完全取代人呢?我覺得這還是很遙遠的事情。”他說。(完)
來源:http://www.chinanews.com/cj/2017/04-20/8203971.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