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泰順氣象部門的統(tǒng)計,昨天受強臺風“莫蘭蒂”影響,泰順縣昨天上午8點到下午1點,5小時內降雨量達到了240.6毫米,是有記錄以來的同時段最高值,堪稱“百年一遇”。
“以前遇到類似的情況,村民都會趕在洪水上漲前,搬來重物,放在橋上,以此增加橋的重量,抵御洪水。”鐘曉波說,但這次洪水上漲得太快,“我們根本來不及準備。”
除了強降雨帶來的山洪,專家們認為,這次三座廊橋被毀,還有一個重要的長期原因。
“原來古廊橋周圍很少有房屋,但如今隨著開發(fā)歷史遺跡的規(guī)劃,在廊橋附近不僅修繕了舊房,還建了一批新房。導致洪水到來時,無法及時疏導。”一位參與了廊橋研究多年的省人大代表說,隨著城鎮(zhèn)化發(fā)展,以及小水電的建設,導致當地溪流不暢,遇到洪水,水流就變得更急、水位更高。
另一個原因是,當地在保護廊橋的過程中,針對其木結構的特點采取了許多防火措施,但防洪措施相對匱乏。
■未來
被毀廊橋大部分構建已找到
未來將進行重建
在三座廊橋被毀后,泰順縣相關部門迅速作出反應。昨天下午3點多,泰順縣文保部門聯合民間組織,發(fā)出了收集被毀廊橋木構建的緊急通告,“發(fā)現廊橋相關木構建,能收多少就收多少。”
截至下午4點多,三座廊橋被沖走的大部分構件已被找到,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只要主體構件還在,就有希望重建廊橋,讓歷史延續(xù)。如果是新建,就沒有多大意義了。”泰順非遺中心主任季海波說。
“一定會用它們重建。”泰順縣文保部門相關負責人說。
■影響
不會對申遺有太大影響
但仍需痛定思痛
三座國寶級廊橋的坍塌,昨天也引起了學術界的熱議。北京大學城市與環(huán)境學院研究生導師闕維民得知這個消息后,連說了好幾個“痛心。”
此前,包括泰順在內的閩浙兩省七縣廊橋,已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在申遺的關鍵時期,這樣的打擊,肯定為我們減分不少。”鐘曉波說,“但這樣的一次事故,同樣也督促我們更好地去保護它們。”
鐘曉波告訴記者,其實在泰順廊橋申遺過程中,他們已經將古廊橋地面貌通過照片、視頻的形式保存了下來,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此次事故帶來的負面影響。
“痛定思痛,建立廊橋和村落和諧共處的環(huán)境,是我們將要面臨的一個大問題。”鐘曉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