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位參與過1998年抗洪搶險的守堤人排查安全隱患。京華時報記者陶冉攝

唐仁清堅守在崗位上。
“我愛你,我的家,我的天堂。”夕陽斜照的武漢龍王廟公園內(nèi),傳出高亢悠揚的歌聲。與公園隔著一條濱江大道的龍王廟閘口,江漢水務局的工作人員守在一堆沙袋之上。1998年抗洪和此次武漢防汛期間,兩次簽下“生死牌”的唐仁清和李建強一周沒有離開過閘口,和其他的防汛工作人員一起守著堤壩,守著這個城市里的人。
江 兩江造就一個城市
武漢,又別稱江城,依江而建城。
按照唐仁清的說法,長江成就了武漢,武漢也改變著長江。
長江出三峽,漢江出丹江口以后,進入東部的平緩區(qū)域,江水流速也開始變慢。兩江在此交匯,江水裹挾著上游大量的泥沙在此處沉淀,形成了廣闊的江漢平原。為武漢地區(qū)城市的形成提供了廣闊平坦的土壤和用水,兩江廣闊的水面也為當?shù)靥峁┝吮憷乃辖煌?,處于東部西部的交通要塞,被譽為“九省通衢”。
《武漢地方志》中記載,武昌和漢口最早形成城市群,在我國歷史上,該處的經(jīng)濟和軍事地位歷來廣受關(guān)注。但漢口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只是一片沙洲,其中水流縱橫交錯,除少數(shù)漁民在此居住之外,鮮少有人在此定居。明朝成化年間,漢水改道后開始沿著今天的線路基本穩(wěn)定下來,居民也開始在此長期居住。
為了對抗肆虐的洪水保護居民,1635年,明朝漢陽府通判袁焻主持修建了漢口第一條長堤——袁公堤。該堤修好之后,使得漢口街市得以向縱深發(fā)展,堤內(nèi)的湖泊洼地也逐漸被街市取代,并形成了漢口第一條正街。少了水患之憂,又坐擁碼頭便利,江漢平原上的稻米便順著長江的“黃金水道”運送到漢口,漢口迅速從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鎮(zhèn)一躍成為湖廣漕糧的儲存與轉(zhuǎn)運中心,躋身明代“四大米鎮(zhèn)”之一,商貿(mào)之盛遠超武昌、漢陽。1905年,張之洞任湖廣總督,在漢口修建了張公堤,不僅從更大范圍里解除了武漢水患,更為大武漢的城市發(fā)展定下了大格局。武漢真正從貿(mào)易小鎮(zhèn)開始走上了“東方威尼斯”的大都會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