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點半,在經(jīng)過一個多小時的艱苦爬坡后,孩子們到達吉克曲日家,用十分鐘吃完準備好的土豆和豆腐湯。
阿土特圖組也有10多個同在勒爾小學讀書的孩子,平時上學走的是村邊一條極險峻的懸崖路,早上組里也接到通知不要走懸崖路,要繞同樣的道路下山。
兩股孩子匯集到一起,加上家長,約有40多人。

開始1個多小時路程,幾乎全是上坡,孩子們疲憊不堪,躺在山坡上休息。

在一處泉眼邊,陳古吉用清涼的泉水給6歲的兒子陳木黑消暑降溫。
●又累又餓
接下來進入蘇朱村。它和阿土特圖是一個山頂兩面對峙的大斜坡,為一路下坡。不過路面都是細碎的石頭和茂密的蕨類植物,間或一些高低不平的石塊。多數(shù)孩子的鞋底光滑,不時有人滑倒,所幸道路從村子靠山腳穿過,有驚無險。
由于植被茂密,孩子們幾次遇到蛇,在驚慌失措尖叫中,蛇也被嚇跑。
孩子們大約走了3個小時,除吃飯時添了些飲用水,沿路未見到一處水源。過了蘇朱村進入一處峽谷地段,孩子們跑進一處水電施工的工棚,主人把僅有的一小桶水提出來給他們飲用。
這點水不夠飲用,家長陳古吉在施工人員的指引下,找到一處在建的水庫引水洞,里面有清澈的泉水。
補充完水后,孩子們繼續(xù)往前走,6歲的陳木黑一路對陳古吉說“爸爸,我又累又餓,我們?yōu)槭裁醋哌@么遠的道,還有多遠。”
陳古吉說:“快到了,快到了,到了山下有車坐。”

10歲的俄地曲坡感覺腳吃不消,自己做了個拐杖助力。
●磨破的鞋
進入峽谷,是一段段“之”字型的30度以上的下坡路,路面有大量破碎的頁巖,比較鋒利,孩子們行進格外小心。
連續(xù)的下坡對孩子們的腳尖壓力比較大,13歲俄地有三的鞋本來就有個洞,出發(fā)時兩個腳趾露在外面,走到山下時,破損更嚴重,腳趾全都露出來了。
“如果鞋穿不了,在10天住校期間,就光著腳上課”。他說,因為這是他唯一的一雙鞋。
途中,在一處泥石流重災區(qū),一個約50米長的“L”形的不到兩米高的隧洞從泥石流區(qū)域通過,一個家長在前用手機照明,孩子們從后面手拉手通過其中一段伸手不見五指的轉(zhuǎn)彎地段。
出來不久,就是一個3米寬的溪流,有的孩子匍匐著把頭扎進水里消暑,有的孩子把鞋脫下來,浸泡疲憊的腳。
重要的是,缺水很久的孩子們可以痛飲一番。
●“腿不行了”
12點,孩子們再次通過一段河谷,河谷水流相對平緩,水面約五六米寬,唯一的通過方式是座鐵索橫擔木板的廢棄橋,年紀小的孩子,由家長背或抱著才能過去。
家長說,若遇到下雨稍稍漲水,這一路幾個遇水的路段大人都無法通過。
烈日炙烤的地面上孩子們個個大汗淋漓,疲憊不堪。很多孩子不斷問:“接我們的車在哪兒?”
12時35分許,孩子們出門約6小時,踏上了平坦的307省道。10歲的俄地曲坡得到爸爸獎賞的一個真空包裝的瘦小雞腿,他一邊啃一邊說“這路走得太累了,腿已經(jīng)不行了,以后打死也不走這樣的路了。”
他的爸爸說:這一路缺水,有滾石危險,遇到雨季,河道根本無法通行,這樣的上學路如果還要繼續(xù)讓孩子走,還不如讓孩子在家里待著不去上學了。
從公路到學校還有約20分鐘的車程,鄉(xiāng)里安排了兩輛7座小面包車分兩次把孩子和家長接到學校。
●藤梯加固
不過,吉巴阿里、吉巴火布和吉巴合西,兄妹三人在爸爸的帶領下依舊爬藤梯,因為吉巴火布嗓子疼需要去醫(yī)院,所以堅決不繞道下山。
支爾莫鄉(xiāng)黨委書記阿皮幾體介紹,政府在派人上山查看藤梯,哪些地方斷了,鋼絲松了,需要加固、維修,10天左右可修好。
此前,涼山彝族自治州州委書記林書成承諾:先施工一條鋼筋結構梯道,解決群眾出行安全問題,接下來馬上組織論證徹底解決方案。
阿皮幾體介紹,鋼架由哪家公司來做還不知道,也不清楚具體時間。不過,在沒修好鋼架前,都會走這條較遠的路,也會對這一條路勘察,排除險情。“寧愿走遠,也不愿意學生走不安全的路,要保證學生的絕對安全。”
一位關注涼山的學者建議,在勒爾小學開展全日制寄宿制。阿土列爾村駐村干部帕查有格表示,目前學校只能管學生們一個月20天的伙食。如果長期住校,補貼要跟上,周末的伙食經(jīng)費也要保證。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原標題:涼山懸崖村的上學路:6小時徒步穿越滑坡滾石河谷
原鏈接:http://www.chinanews.com/sh/2016/06-07/7896495.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