攢糧千斤 防生蟲稻米不去殼 教二兒子生活技能
自己去世之后,三個兒子怎么辦?這是孟阿香最擔(dān)心的。
從幾年前開始,她便將自己耕種和女兒送來的糧食攢下來,每天只吃一兩頓米飯,其余一頓吃玉米糊糊。幾年下來,竟攢下四大木缸稻米。每口木缸均要兩個成年男子才能合抱。除去孟阿香不能勞作后吃掉的一缸,目前還剩滿滿三缸,合計約有上千斤。為防止生蟲,稻米都沒有去殼。
而據(jù)樂建九介紹,除了三缸稻米,母親留給三個哥哥的還有一兩百斤玉米、兩三百斤榨油的菜子,三只肉雞及耕牛一頭。
除了留下糧食,孟阿香還教會了二兒子基本的生活技能。
教智障兒勞動并非易事,單就做飯一項,如何生火洗菜,何時下米,何時煮面放油鹽,又如何盛飯洗鍋碗,每一個動作,孟阿香都要拆解成無數(shù)手勢一遍遍地教,直到他們?nèi)加≡诙鹤訕方ㄗ魑⑷醯囊庾R中。此外,她還教會了二兒子砍柴和種地。
樂建作現(xiàn)在不僅能給弟弟和哥哥做飯,還能給臥病的哥哥喂飯。在旁人帶領(lǐng)下,還可以下地干活。但他依舊無法知曉時間和季節(jié),只能據(jù)太陽的位置判斷時間——當(dāng)太陽照到大門,就做午飯;太陽落下,就做晚飯。晚飯一過,就早早睡下,以此宣告一天結(jié)束。
心有牽掛
叮囑兒子掙錢照顧三個哥哥 “不要讓別人笑話我們”
頻頻前來探望病中孟阿香的,還有村里的老人。在他們看來,孟阿香熱心、實在、要強(qiáng),令人敬佩和尊重。
村民樂緒詠與孟阿香同屬一個生產(chǎn)組,兩人為鄰相處40多年。在他的印象中,曾經(jīng)村里年年征公糧,孟阿香總第一個交,從不拖欠。別人家有人病了,她還會把自家舍不得吃的雞蛋送過去。
56歲的村民孟福坤也經(jīng)常登門看望。兩人相處的30多年里,她常在干活時將年幼的孩子丟給孟阿香照看。有人上山砍柴路過自家,孟阿香也總是熱情招呼別人進(jìn)去歇腳喝茶。
“總是老老實實,從沒和人吵過架。”村民藍(lán)冬梅說。
如今除偶爾曬會兒太陽,孟阿香幾乎不再下床。她已不能自行翻身,每餐僅吃小半碗稀飯,身體的排泄則靠每天兩片的尿不濕。樂建九每晚會起來四次,為母親翻身。孟阿香雖然意識清醒,但大部分時間她都不再說話,只是臥在床上發(fā)呆,與之說話也要靠在耳旁大喊才能被聽見。她比誰都清楚,自己即將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在老屋的柴垛邊,一口橫著的棺材早已被她備好。對于是否牽掛著三個智障兒子,孟阿香用含混的嗓音說:“我現(xiàn)在要死了,也掛念不了了。”
但就在幾天前,她還在叮囑樂建九,待自己百年之后,一定要掙錢照顧好三個哥哥,“不要讓別人笑話我們”。
“她能活這么久,我覺得就是母愛在支撐著她。”村民樂緒詠說。
未來生活,樂建九早已有了計劃。為了家里有足夠的糧食,他又租下了三畝稻田。一旦母親去世,他也不再外出務(wù)工,改由在家養(yǎng)牛養(yǎng)豬,也好照顧三個哥哥。按當(dāng)?shù)胤鲐氄?,養(yǎng)一頭??色@補助三千元,而牛本身還可以賣錢。
“只要我不出去討飯,就有三個哥哥吃的。”和三個哥哥一樣,樂建九的身高也不足1.6米,體重不超80斤,但這并不妨礙他表露決心,“何況我也是個男子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