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國正因救人在這處石灰窯中遇難。

失去兒子后,李光超很少有笑顏。 記者 敖一航 攝

兒子過世后,老兩口相依為命。
5月20日,是臨江鎮(zhèn)的趕場日。72歲的村民李光超買了些許的蔬菜和生活用品。東西不多,她卻腳步沉重。每次趕場,她都遠遠望一望兒子的墳頭,心里跟兒子說幾句話。兒子的墳頭立了21年,這樣的“對話”幾乎每天都有。
李光超時?;孟耄喝绻麅鹤舆€在,一家人又是怎樣的情景?而這幾天,村里關(guān)于兒子的一些風言風言,再次傳進她的耳朵,她聽后更是心如刀絞。
這幾天,孫子也會問她,關(guān)于爸爸救人的事。她總這樣告訴孫子:你爸爸是見義勇為的好人,你長大了也要像他一樣……
救人的兒子離開了21年
從臨江鎮(zhèn)出發(fā),沿老成渝鐵路線開行9公里,一直往深處走,到達天堂村。如果要去李光超家,就還得再走一段山路。山下是農(nóng)田,山上埋著兒子盛國正。
在鄰居王代順記憶里,他清楚地記得這出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悲劇的一切細節(jié)。盛國正于他而言,是英雄般存在。
幾天前去臨江場鎮(zhèn)路上,他親耳聽路上幾個小伙議論:不要去多管閑事,死在磚窯里的盛國正,管閑事死了有啥好報沒?
王代順的心被這句話深深刺痛。盛國正的死正被悄然遺忘甚至被曲解。
過去,李光超曾夢想過天倫之樂,但在盛國正30歲那年,這個夢想?yún)s連同兒子還未來得及展開的人生,一同埋被進了黃土。
如今,年邁的她,有時在家搬動一些大物件時會感到吃力。這個時候她總會黯然神傷。“如果兒子在有多好”。
在天堂村的山坡上,許多土地已經(jīng)荒廢。李光超一家靠著低保維持生活。他們居住在一間土墻房里,房里燈光昏暗,地面坑坑洼洼。她身上衣物上的補丁還是新的,顏色就像她在山上種植的紅苕葉。
盛國正的死沒有媒體聚焦。也沒有見義勇為的表彰,更沒有怒斥和追責。有的,只是當年石灰窯老板拿出的一筆7200元安葬費。
對于李光超來說,前半生有30年。她撫養(yǎng)兒子長大,學(xué)了石匠手藝,娶了兒媳婦,一家人雖苦尤甜。
后半生就是痛苦。離兒子過世已經(jīng)過去21年,李光超是一年年熬下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