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春雨。攝影|董潔旭
原標題:新晉“網紅科學家”韓春雨:科學其實是一件非??岬氖虑?/p>
一個從沒有海外留學背景的副教授,偏安河北科技大學,卻一鳴驚人地發(fā)表了一項“諾貝爾級”的實驗成果,而他自己也因此成為了“網紅”科學家。
“河北科技大學、一個副教授、連續(xù)十年沒有發(fā)過文章了,以前就算有點戰(zhàn)績,也就那樣了。說要把文章發(fā)到通常只向哈佛、耶魯、北大、清華、浙大敞開大門的頂端學術平臺,沒人信啊,就高峰傻,傻了就信了。”韓春雨對《中國新聞周刊》自嘲地說。
此時,他正在河北科技大學分子藥物學研究室里,多家媒體在排著隊等待采訪這個新晉的“網紅科學家”。他的學生高峰,也是他的重要合作者,坐在旁邊,師徒二人都被這段“傷心史”逗樂了。
因為近期發(fā)表的一篇研究論文,韓春雨從一個學術圈的“泛泛之輩”一躍成為“諾貝爾獎級別的科學家”。這打破了他早已習慣的平靜生活,但畢竟是一項讓他欣慰的成績。
他的行程已經排到了6月底,中日韓三國基因大會向他發(fā)出邀約,而在此之前,他幾乎從未參加過任何前沿的學術活動,事實上,他也從未受到過此類活動的邀約。現在,韓春雨不得不暫時告別他十多年以來一成不變的“泡在實驗室里的安靜生活”。
“一下子成網紅了,這個我完全沒有準備好”
5月2日,韓春雨作為通訊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研究成果。他的團隊發(fā)明了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向已有的最時興技術CRISPR-Cas9發(fā)起了挑戰(zhàn)。CRISPR-Cas9被認為是第三代基因編輯技術,近些年來一直是諾貝爾獎的熱門。而韓春雨團隊的發(fā)現,在一些人看來,可以堪稱是“第四代”技術。
“如果說此前的技術是一個菜市場,我們就是發(fā)現了另一個菜市場,豐富了人們的選擇,而這個菜市場究竟好不好有待全世界的科學家去驗證,當然我也會進一步探究。”對于這項新技術將會替代原有技術而成為最實用技術的粗暴說法,韓春雨團隊目前比較謹慎。
5月2日,文章在線發(fā)表,幾個小時之后,學術圈朋友的祝賀電話陸續(xù)打來了。很快,韓春雨和他的新發(fā)現出現在了大洋彼岸MIT(麻省理工學院)的BBS討論區(qū)里。
韓春雨泡在實驗室的安靜日子一下子被打破了。
郵件每天翻倍增加,第一天收到十幾封郵件,第三天就上百封了,這些從美國、瑞典、法國、韓國等世界各地蜂擁而至的郵件,有談學術的,也有談合作的,其中夾雜著一些向他拋出橄欖枝的研究機構。這些天,他接電話接到耳朵疼,這其中有親自打給他談實驗室談合作的院士,不少人都是他仰視的行業(yè)前輩。
“剛發(fā)表后的前五天,找來的都是行業(yè)內的頂尖高手,都是值得敬佩的人。”同行紛紛前來索要實驗樣本,韓春雨非常愿意分享,只是實驗室人手有限,他實在回復不過來。
在學術圈收獲這樣的反響,倒是完全在韓春雨的預料之中。
2014年前,有很多科學家在質疑Ago家族(韓春雨團隊所發(fā)現的新基因編輯技術)是否能作為基因編輯工作研究,韓春雨當時就斷定,他如今這篇文章的發(fā)表會刺激很多具備科學敏感的科學家。
而在此之前,他曾有過兩次失敗的跟風。他很早就開始關注基因編輯這一前沿科學領域。CRISPR-Cas9技術出現后,韓春雨也備受鼓舞,他的團隊曾使用這一技術變異了一些植物,當他們準備把這一過程梳理成型時,國外頂級學術雜志連續(xù)推出了兩篇同類文章。韓春雨不得不改變計劃,接下來,他的團隊試圖通過設計對該技術進行改進,隨后,他們的研究想法又被別人搶先發(fā)表。
經歷過這兩次失敗后,韓春雨發(fā)現他們的研究速度難以趕超別人。他決定不再跟風,要做原創(chuàng),這也更符合他作為科學家的身份認同。2014年初的兩篇文獻,促使韓春雨把這一想法轉化成行動,他開始著手研究這項新發(fā)表的技術。
這期間,屢戰(zhàn)屢敗,但學生高峰一直和導師韓春雨并肩作戰(zhàn)。高峰畢業(yè)于河北科技大學三本,后考取了韓春雨的研究生。2014年研究生畢業(yè)后,高峰沒有找工作,而是選擇繼續(xù)留在韓春雨的實驗室。實驗室樓上空出來一個小屋,他就在那里打個地鋪,這兩年一直住在那。
事實上,一開始韓春雨并沒“看上”高峰,“我讓他滾,他沒滾,嗯,這孩子挺執(zhí)著的。”韓春雨對《中國新聞周刊》開玩笑地說。實驗室里有張脫了漆的舊桌子,上面擺著一套茶具,韓春雨和高峰坐下來,韓用熟練的姿勢泡好茶,師徒二人喝著茶,互相打趣。這是韓春雨最喜歡的狀態(tài),他們經常會拿著寫滿實驗記錄的厚本子,一起探討,偶爾也聊一些“少兒不宜”的話題,“像大學男生宿舍一樣。”高峰這樣對《中國新聞周刊》形容??吹贸鰜?,他們師徒二人不只是死板的上下級關系,在這個于科學世界登頂的過程中,他們變得很親密。
發(fā)現、設想、再用實驗證明自己此前的設想,這是韓春雨在實驗室的日常。而猜測成真所帶來的興奮則是他最大的樂趣和成就感。這次不同,他歡喜之余,也生了一些煩惱。
“科學家關注是我預料之中的,但火到了圈外,一下子成了網紅,這個我完全沒有準備好。”面對接連不斷的媒體采訪邀約,他自己實在應對不過來。
韓春雨如今是河北科技大學的名人,除了師生,食堂打掃衛(wèi)生的阿姨和學校的門衛(wèi)師傅都知道了,“韓春雨老師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他們這樣判斷。
“他真的能獲得諾貝爾獎嗎?那樣的話,就太偉大了。”門衛(wèi)師傅,一邊在手機里瀏覽著韓春雨的新聞報道,一邊好奇地發(fā)問。
5月13日,論文發(fā)表十天之后,下午四點,韓春雨準時出現在實驗室。電視臺、廣播、平面媒體的記者,以及前來圍觀的學生,擠滿了他的實驗室。
韓春雨個頭不高,偏瘦,一身運動裝,深灰色的套頭衫,深藍色李寧牌運動褲,留著圓寸頭,手上戴著電子表。說起話來,清晰緩慢。
攝影師希望他穿上白大褂,演示做實驗,“這樣不好。”用他的話說,“一開始,我是拒絕的。”溝通之后,他還是欣然配合,決定扮演一次真實的自己。
“韓老師,其實,你可以當一個演員的。”攝影師對他的表現相當滿意。“其實,我是一個科學家。”他一臉嚴肅,說完后又調皮地笑了,在場的人也都被他逗樂了。
42歲的韓春雨,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要年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