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忠陽展示25米長卷。

陳忠陽(左)和志愿者。

老成都祈福儀式游街。
4、50年代的近現代,老成都的古往今昔,被一個年逾古稀的老人畫了下來。查找古籍驗證,四處采風,土生土長的“老成都”陳忠陽用30多年的時間畫了2卷共長60多米的“穿越”畫卷。讓人稱奇的是,他沒有一點專業(yè)繪畫基礎,全靠自學。長卷耗時耗力,已經70多歲的陳忠陽說,他要將繪畫堅持下去,今年還將創(chuàng)作第三卷。
25米長卷還原老成都幾千年歷史
“茶馬古道,駝鈴遠逝……”打開陳忠陽其中一幅《天府夢華圖》。長25米的卷軸緩緩鋪開,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極具古味的金沙時代,梳著發(fā)髻的人們戴著青銅面具,冷兵器時代的服飾生活鮮明有特點。畫卷并未著色,細致的工筆,黑白的色調,遠觀似乎內容并不豐富。細看卻發(fā)現,每個人物十分鮮明,并不草草了事。簡潔有力的工筆畫,層次分明,加上山水畫的留白意境,別有一番滋味。隨著卷軸鋪陳開來,仿佛重回歷史。而隨著畫卷地慢慢展開,人物的服飾和建筑的風格也開始慢慢變化,從秦漢到唐宋,從明清到近代,一幅“穿越”版的老成都逐漸呈現在眼前。陳忠陽說,畫是從金沙時期開始,選取比較有代表性的歷史時代在同一幅畫作中展示。
比如,成都游樂習俗在唐宋時期達到高潮,《天府夢華圖》著墨最多的也是唐宋時期。“這是唐宋時期的成都,當年的成都城市規(guī)劃水平就很高,像現在紅星路廣場那片,在千年以前就是商賈云集的繁華地帶。”陳忠陽說,當時“門泊東吳萬里船”的江水遠非如今可比,農歷二月初二為“踏青節(jié)”,“春游錦江”是重頭戲。沿著卷軸上的錦江觀賞,由最高首長率一眾官吏、眷屬分乘彩船數十艘,從萬里橋順江而下,彩旗招展,鼓樂不斷,城中士女聚集圍觀,好不熱鬧。賞花、游街、逛市、看廟會、登高樓、飲酒、飲茶等,雖是幾幅街景,也管窺出了當年的盛況。
畫卷另一部分著墨多的,便是近現代的老成都景觀。古老的巷陌,幽深的院落,滾鐵環(huán)的石板路,家婆門口的古井……今年已經73歲的陳忠陽說,“這個是我根據自己的記憶,相比古時候的考究及再創(chuàng)作還原,要更真實一些,也融入了我的更多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