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餓感”層次不同,環(huán)境各異,滿足的欲望也就不一樣。“天下饑荒,人民相食”,身處亂世時,人們的欲望僅僅限于生存本能的“饑餓感”,一切道德、忠義規(guī)則在這里命若游絲。大概中國有歷史記載以來,天災(zāi)人禍造成的“人相食”悲劇,幾乎歷朝歷代都有上演。
最初讀《荀彧攸賈詡傳》,驚駭于“二年夏,太祖軍乘氏,大饑,人相食”。之后,所讀史書關(guān)于“大饑”、“人相食”多有簡述:“唐貞觀元年,旱,大饑,斗粟千錢”、“元大德九年,民大饑,人相食”、“萬歷四十六年,旱,蝗,人相食”、“崇禎七年,大旱,赤地千里,人相食”。由饑餓導(dǎo)致的“人相食”文字記載可延續(xù)到公元二十世紀(jì)三十年代末。
但這些殘忍、血腥的畫面往往出現(xiàn)于亂世之時。一旦倉廩實衣食足,禮節(jié)榮辱就會恢復(fù)它該有的常態(tài),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講,物質(zhì)的豐富是原始欲望胡作非為的終結(jié)者。
回到現(xiàn)代社會,“饑餓感”越來越趨向于精神和欲望層面。消極的欲望,給人帶來的是道德的淪喪、人格的墮落,使人走向自我毀滅。比如,被查處的各類貪官,本質(zhì)上都是貪,具體到每個人,其“饑餓感”又不一樣。有的人“饑餓感”是錢,因此從家里搜出來一沓沓鈔票;有的人“饑餓感”是色,于是各種權(quán)色交易暗流涌動。而蕓蕓眾生,雖沒有在欲望的驅(qū)使下做出什么傷天害理之事,但追星、拜物、迷信,無一不是在展示著你我的“饑餓感”。
“饑餓感”并非全是消極。向往過更好的生活,對平等、正義、誠信、和諧等美好事物的追求,也是一種“饑餓感”。這些積極的欲望追求,能給人帶來奮進的動力,使人進步,不斷提升人格。
從“饑餓”中找回自己、重塑心靈
作家楊照說:“大學(xué)畢業(yè)10年后的聚會,你會發(fā)現(xiàn),大家怎么會有那么多不一樣;等到了20年,大家的話題就只剩你的孩子、我的孩子以及糖尿病怎么治、高血脂怎么降低了。隨著年齡的增加,我們看重的東西越來越相似,獨特的東西也就越來越不重要,所以不要讓現(xiàn)在的自己過著中年人的生活??墒侨缃竦哪贻p人過于早熟,他們不再‘饑餓’、沖動,不再去探尋青春是什么。其實,青春就是想盡辦法去搜索、去尋找。”
這里所說的“饑餓”,既指對物質(zhì)的追求,也指對自我的尋找。其實對于物質(zhì)的追求并不可恥,但在當(dāng)下的消費時代,本該是基本需求的生理需求被人為刺激成無窮無盡的物欲。于是,人們迷失在兩條道路中,一條是永無盡頭的物欲追求之路,一條則是無所適從、失去欲望與自我的無欲之路。
“工作不能代表你,銀行存款不能代表你,你開的車也不能代表你,皮夾里的東西不能代表你,那該死的卡其上衣也不能代表你,你只是平凡眾生中的一個。”當(dāng)看到電影《搏擊俱樂部》中泰勒用戲謔的語氣,對正煩惱于生活無趣的杰克說出這段電影史上非常經(jīng)典的臺詞時,很多人會問自己:那什么東西才能代表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