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尷尬
這邊在放生那邊在捕撈
每個周日上午9點。從中山大學(xué)北門碼頭向東,一直到廣州大橋,約一公里的沿江路段,上百名撈魚者聚集在珠江岸邊。他們都是在等放生團體的客輪過來,一旦有放生的客輪駛過來,岸邊的人群馬上開始騷動。
那邊船里善男信女們剛把成箱的魚兒放歸江中,這邊漁夫則摩拳擦掌候在岸邊等待豐收。一位撈魚的老伯向記者介紹,每個周日都會有船載人到珠江集體放生,已經(jīng)十多年了。不一會兒,許多人的盛具里就有了活物,有的甚至直接在現(xiàn)場擺起了小攤開賣。
“以前多的時候撈到過幾十斤!”阿輝(化名)對記者說:“現(xiàn)在來這里撈魚的人越來越多了,收獲就少了。”記者注意到,上百名撈魚者中,既有外來務(wù)工者,也有不少本地居民。一名撈魚的老伯說,他住在附近,周末閑來無事才過來撈幾條魚回家吃,以娛樂為主,“那些打撈船上的保潔工才撈得多呢!”
結(jié)果,這些剛被放生的魚和龜在江水里享受了不到一小時的自由,就又被擺上了貨攤。對此,作為放生團體負(fù)責(zé)人的王女士也很清楚,也頗尷尬無奈。她說:“我知道岸邊有人在撈魚,而且人越來越多,但我們也沒辦法制止。”
每個周末,“這邊放生,那邊捕撈”的情景,都會在中大北門附近的沿江路上演。一位捕撈者對捕撈理直氣壯,說這些放生魚難以成活,甚至?xí)绊懼榻鷳B(tài):“都不是江里(原生)的魚,所以其實有人撈一撈也好。”
針對捕撈放生魚的做法,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放生協(xié)會專家委員會主任林浩然告訴記者,這種行為肯定要不得,這說明我們公眾對放生認(rèn)識還不充分,“這就好比說別人栽了一棵樹,你說它可能活不了,直接給拔了,這肯定是不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