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陳用扁擔到地頭的水坑里去挑水。這個水坑大小也就10平方米左右,深度不到一米,目前蓄水很淺,最深處20公分左右。這個水坑是以前水渠的排水沖刷形成,坑里現(xiàn)在的積水是下雨匯集而成。水坑雖小,對于老陳卻非常寶貴。好在他家這片地面積不大,種花生的用水量相對種水稻也少很多。
老陳說,種花生雖然比種水稻要耐旱,但他種花生也是沒有辦法,因為在這片旱地里種花生沒有在水田里種水稻的效益好。
陳爾坤:當然是種水稻(收入)比較多。
老陳說,在這片地里種花生,平均一畝地的毛收入能到七八百元。而如果能澆上水種水稻的話,每畝的毛收入一千元左右,種上一茬就比種花生多出兩三百元。但是,這一片地都澆不上水,不能種水稻,不僅老陳家,其他村民也都種的是花生之類作物。和老陳家相鄰的這一片地,還撂荒了。
西山村的村民告訴記者,這里以前有過水渠,但是這一片地就是一直用不上水。
記者:就是以前,有沒有水渠,通到咱們附近來?
陳爾坤:那水不到這里,水到不了地里邊。
老陳告訴記者,附近兩三公里外就有一座水庫,但是從水庫里通到這一片的水渠沒搞好,不能正常使用。
海南省海口市農(nóng)業(yè)綜合開發(fā)辦公室主任梁振湘:由于年久失修,按現(xiàn)在要求的話,不能使用。
梁主任告訴記者,這里原來的渠道之所以10年不能使用,除了年久失修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原來的渠道設計得不太合理。
梁振湘:在設計上面的話,它水位是比(耕地)太低了,所以現(xiàn)在要重新開挖。
今年3月開始,在昌西村,一項包括水利設施建設的工程動工了。
昌西村正在建設的這個工程,名叫昌西田洋農(nóng)田整治工程,這個項目總投資730萬元,其中三級財政資金689萬元,群眾自籌資金41萬元,主要包括甲子鎮(zhèn)昌西村的水利設施和機耕道路等建設項目。
記者:這個渠什么時候能夠修完,開始投入使用?
梁振湘:今年的7月初。
水渠修通后,不僅老陳家的這片地要種水稻,昌西村所有耕地包括這些撂荒的耕地都可以種植水稻了。不過,村民們還是難以放下心來,因為有些地方的水利設施本來比較健全,這兩年卻被破壞了,并非因為臺風這樣的天災,而是毀于日漸火熱的開發(fā)和建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