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社會上流傳著種種對李長春“家庭背景”的猜測,盡管不著邊際,卻讓不少人深信不疑,“要不,他那么年輕,能那么敢干?!”確實,他是一個事業(yè)上的幸運者:1983年春天,李長春任沈陽市市長時,他是全國大城市市長中最年輕的一個;1986年夏天,42歲的他出任遼寧省代省長,又成為全國最年輕的省長。他不僅執(zhí)掌著中國最大的重工業(yè)基地,而且在改革開放中又推出一系列最早最先的試驗。
這一連串的“最”字,對新聞記者們來說,自然產(chǎn)生了難以抗拒的誘惑。因而,無論是出席全國會議,還是在日常工作當(dāng)中,李長春總是成為記者們最關(guān)注的人物。
對記者的追逐,他既有禮貌,又很得體。對提出采訪要求的記者,他往往采取一次性“批發(fā)”:在適當(dāng)時候,會同有關(guān)部門的領(lǐng)導(dǎo)一起,把各路記者召來,統(tǒng)一介紹各方面情況,回答提問,并借機征詢大家對工作的意見。
幾年來,李長春曾幾次同筆者一起共進“晚餐”:一包“檔次”不高的蛋糕。他說:“放心吃吧,這可是??钯I的?!痹瓉砝铋L春在報刊發(fā)表文章的稿費,有時幾乎全部用來購買蛋糕。每當(dāng)下班后開會或處理緊急文件,就分給在場者每人一份?!案遒M買蛋糕請記者吃,這叫??顚S谩!崩铋L春風(fēng)趣地說。
1986年底,遼寧的一系列改革蜚聲海內(nèi)外,李長春被推舉為《半月談》全國十大新聞人物之一。當(dāng)筆者詢問遼寧省改革開放和經(jīng)濟建設(shè)情況時,他胸有成竹,談吐不凡。論及自己,他卻立即聲明:“改革是幾代人的事業(yè),郭峰、李濤等同志(都曾任沈陽市委書記)為工作打下了一個好底子,我不過是跑完了接力賽中的一棒。”
幾句話,封了門。其態(tài)度之誠懇,絕不會讓你感到這是謙詞。
這就是李長春,謙虛、謹慎、誠懇,一貫如此。他是一個普通的人,是時代的潮流把他推上了政治舞臺。他很清醒。
去年年初,沈陽下了一場雨雪,路面光滑似鏡。一輛公共汽車的司機駕駛不慎,撞上了一輛正常行駛的小轎車。省長李長春正坐在車上。有關(guān)部門要對司機予以拘留處分,李長春聽說后,馬上打電話:“路面太滑,不都是司機的責(zé)任,我也是普通的人,千萬不能因為是我坐的車子,就對司機處罰?!?作為一省之長,李長春聲名鼎鼎,重任在肩。作為一個人,他也和我們許多人一樣,在遍嘗各種酸甜苦辣之中追求、探索著。
——《李長春其人其家》(原載《半月談》雜志內(nèi)部版1990年第1期)
(來源:人民網(wǎng))
(原標(biāo)題:《遼沈大地改革潮》談李長春其人其家:妻子是大學(xué)同學(xué))
(原文地址: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1225/c87423-262718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