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王晨瑤說,中醫(yī)上的確有個“道地藥材”的概念,但這也和人們的固有思維有關。譬如大家普遍認為,寧夏產(chǎn)的枸杞比較“正宗”。事實上,像金銀花、鳳尾草這一類常見的藥材,在全國多地普遍種植,臨床使用上也未有過“南北”的區(qū)分。
西南大學中藥藥理學教授徐曉玉一直反對區(qū)分“金銀花”與“山銀花”。她在多篇論文及文章中指出,金銀花與山銀花命名下的忍冬屬5種藥材的主要化學成分之間,只有微小的含量差別,這種差別尚不能進行任何的臨床判斷。 見習記者黃小星
金銀花改名
無異于指鹿為馬
金銀花是一種藥用植物。藥用植物的功效是由這種植物的特性決定的,因此,“金銀花”作為一種知識,跟其他許多知識一樣,是名(稱)、物(體)、實(實際功效、作用)三者的統(tǒng)一。但2005年以來國家藥典委對其藥效解釋的改變卻造成了公眾認識的改變。
在陸群看來,主持改名者要的效果就是要造成認知混亂,最后達到改變認知、李代桃僵的目的。作為中醫(yī)世家的后人,陸群說,將會金銀花改名的本草考證的依據(jù)拿出來。
知識的混亂,必須通過知識的正本清源來糾正。中醫(yī)藥不是全世界普及的醫(yī)藥知識和醫(yī)療方法,但相關知識的方法和原則,應該和其他知識沒有區(qū)別。中醫(yī)藥即便不是全球普及,但使用范圍其實也不小,覆蓋人口也很多。搞亂關于“金銀花”的知識,對這么多人,絕對不是福音。對致力于中醫(yī)藥走向世界的努力,更是一種打擊和挫傷。
人類活動,特別是生產(chǎn)性、生活性活動,都是不同群體合作完成的,對很多事物就要有認知、知識的共同性、同一性。破壞這個共同性、同一性,就是破壞人群的合作。有共同的知識紐帶,未必有同一個世界,知識紐帶斷裂,必定沒有同一個世界。
歷史上有過利用權力篡改知識,達到政治目的的事例,那就是“指鹿為馬”。在不受約束的權力面前,知識沒有尊嚴。 本報首席評論員戎國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