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合報》2月26日就此現象刊文分析指,受少子化嚴重沖擊,島內高校競相喊出“高額入學獎勵”,今年甚至有財團主辦的私立大學開出500萬元新臺幣的“天價”搶人,令老牌大學也不得不動用有限資源“割肉搶生源”。當大學招生淪為撒錢商戰(zhàn),諷刺之余,何嘗不是臺島高教事業(yè)的瀕危悲鳴。
文章指出,大學招生原各以亮點優(yōu)勢攬才,有些新興私大為打出名號,祭出百萬級獎勵或干脆學雜費全免,也無可厚非。但背靠財團的大學可以豪砸重金搶學生,更多的學校只能割肉飲鴆以求“續(xù)命”。學習資源與職業(yè)發(fā)展退居其次,各種豐厚的利誘,更能博得學生及媒體眼球。
《聯合報》文章認為,現在追究當年廣設大學的政策責任無濟于事,期待下波入學潮更是遠水難救近火。私立大學決策者誠然自有責任,但更可議的是,民進黨當局無法提出可行的整并、退場或轉型機制,政策歧視擋住了陸生,南向招生則杯水車薪,只能任憑大學自相殘殺。享有更多資源的公立大學招生名額甚至不減反增,更無異于當局親手扼殺私校。
文章感嘆,當大學教育的“第一課”就是撒錢競價的搶人商戰(zhàn),眼前學生有福了,但有多少人愿正視臺島及其教育受到的長遠傷害?
島內高校的種種招生“怪現狀”令人咋舌,據臺媒報道,還有部分學校要求老師招攬學生來交學費,老師竟成了“銷售員”,承擔著不小的招生壓力。而一些私立大學則變成“學渣”們大砸學費、念了卻沒有用的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