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因1“生不起”還是“不想生”?
在臺北中正區(qū)工作的王小姐今年31歲,未婚,養(yǎng)了一只薩摩耶作為陪伴。她告訴導報記者,緊湊的上班節(jié)奏讓她現階段不愿意考慮結婚。“我周圍還有很多女性朋友到了30歲也沒有結婚,這樣一個人生活挺好的。”
“不愿生”的原因,以臺灣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的調查為例,有六成四的媽媽表示“經濟狀況不允許,無法負擔育兒費用”,也有超過四成的媽媽說“無法保證給孩子理想中的生活”。值得注意的是,有五成五未生育的女性表示“不想現有的自由和較寬裕生活被影響”,認同這種自由至上的價值觀,臺灣女性的比例是韓國女性的3倍。甚至,有很多女性寧愿養(yǎng)寵物也不養(yǎng)孩子。
臺灣一位叫“T妹”網紅日前說:“如果不能給小孩好的生活品質,例如沒有讓幼兒乘坐汽車的能力,就不建議窮人家生小孩。”這番言論掀起網友熱議,許多網友無奈表示,雖然這樣的說法太極端,但卻“戳中了痛處”。更有人調侃,“有錢了才有生小孩的資格”。
許多年輕族群因為高房價而不敢生、不敢養(yǎng)。家住臺北市南港區(qū)的阿昶今年35歲,結婚不到一年。他向導報記者坦言,房價高、薪水低就是晚結婚、還沒計劃要孩子的最大原因。“在臺北一個月沒有10萬元新臺幣收入,誰敢生孩子?房子買不起;租房的話,租家庭套房一個月起碼要1萬元新臺幣,相當于薪水的三分之一。還要付車貸,哪來的錢養(yǎng)孩子呢?”
探因2工作和育兒難以平衡
“先拼事業(yè)吧,自己都還沒站穩(wěn),更不會去想組建家庭、生孩子,也不一定非要生孩子。”不少女性暫時不婚、不生,則有職場上的考量。去年剛從建國科技大學畢業(yè)的瑤瑤表示,就自己而言,起碼五六年內,對于結婚和生孩子的意愿并不強烈,而且還有些擔心生孩子會得不到工作職場上的支持。“目前這個環(huán)境,我自己都很茫然,再生一個跟我一起茫然?”瑤瑤開玩笑說。
臺灣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的這項調查,除了前面提到的六成一的育齡女性“沒有計劃要生或再生孩子”,還有四成六像瑤瑤這樣的育齡女性認為“不一定要生孩子”。
雙薪家庭工時長,不少人認為,應該讓育齡上班族有彈性工時。臺中的魏姓夫婦育有一兒一女,魏太太表示,她和先生的上下班時間與接送小孩時間沖突,常常忙不過來,只能拜托老師先照看;半夜照顧兩個小孩,大人無法充分睡眠,隔天還要7點半起來準備上班,非常疲憊。更讓魏太太為難的是一些意想不到的狀況。有一次,小女兒所在的公立托兒所,因為有一個小朋友生病,感染了其他小朋友,后來休園消毒,停課一周。她和先生沒空照看,最后萬般無奈,只得把女兒送去彰化的朋友家里一周。
據臺灣兒盟調查發(fā)現,75.4%的臺灣職業(yè)媽媽們深受工作與育兒失衡之苦。另一方面,全職媽媽處境也不輕松,因為經濟無法自主,需要依靠家人(72.1%),疲累導致身體出狀況、健康亮紅燈(72.1%),在社交和未來生涯規(guī)劃上也受到很大的影響;也有兩成全職媽媽因“伴侶或親友對全職媽媽角色有所誤解,認為在家照顧小孩是輕松的工作”而感到充滿壓力,顯然,社會上對母親角色仍有諸多誤解,導致女性生育意愿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