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8日,在臺灣云林縣北港鎮(zhèn),蔡爾容在工作坊內(nèi)展示紙塑面具作品。 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據(jù)介紹,一尊60多厘米高的紙塑神像往往要3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錯一道就可能導致整件作品廢掉。“就這樣丟廢品,都‘丟’掉了臺北一棟房子啦。”蔡爾容說。
由于工序復雜、工時長,且需長年磨煉,制作過程中動輒還會產(chǎn)生挫折感,不少學徒被“嚇”跑了。“曾有學校介紹40多個實習生來,幾天就都跑光了。”蔡爾容有些無奈。
“做一行就要專心做下去,任何一行都會有困難,與其抱怨不如去解決它,這也是我奉行的匠人精神。”蔡爾容說,這份精神還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努力在細節(jié)上下功夫。
他指著那組“五路運財”紙塑說,鄧九公肩甲上的吞頭并沒有用獅頭造型,因為人物是殷商時期的,而獅頭造型吞頭到唐朝才出現(xiàn)。
為傳承好紙塑技藝,蔡爾容廣覽群書,不斷追溯古法,并將深厚淵博的中華文化一點一滴融入作品。他說,古人做東西都是有講究的,如早期的稻草神像,身著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的五色衣;用10根稻草做胳膊,代表天干;用12根稻草做腿,代表地支,而將其對折則代表二十四節(jié)氣。
近年來,蔡爾容夫婦還在紙塑上發(fā)揮創(chuàng)意,衍生出不少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包括發(fā)簪、裁紙刀、書簽、筆筒等。
“我們中國人喜愛竹子,因為它清靜謙虛,又寓意步步高升。我們的紙塑原材料主要是竹纖維,所以我們的文創(chuàng)品牌就叫‘竹紙傳奇’。”卜雅菡說。
多年來,蔡爾容夫婦攜紙塑作品參加大陸多個展會,足跡遍及北京、上海、青島、濟南、義烏等十幾個省市。
“我們的手藝本就來自大陸,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現(xiàn)在把它帶回大陸,讓更多人知道,在臺灣還有人在堅守這門手藝。”卜雅菡說,通過到大陸參展,我們也希望找到合作伙伴,共同把紙塑發(fā)揚光大。
今年初,蔡爾容夫婦創(chuàng)作的“12生肖拆紙刀”獲得云林縣政府頒發(fā)的“云創(chuàng)點睛·文創(chuàng)精品”獎項。更令他們開心的是,紙塑技藝的接棒人正不斷成長?,F(xiàn)就讀美工專科學校的高一學生黃晨祐,自幼跟在蔡爾容夫婦身邊學習,已能幫忙制作配件和涂色。
“這門手藝已經(jīng)很少有人在做了,需要有后輩去傳承。”黃晨祐說,在學習過程中要琢磨每件作品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只有這樣才能把作品做得更傳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