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陸導演張藝謀執(zhí)導的《影》,今年入圍12獎項。(圖/金馬執(zhí)委會提供)
資深電影人指出,業(yè)界大致將導演區(qū)分成三種,第一種導演是為了“理想”拍電影,像是《血觀音》的楊雅喆;第二種是為了“賺錢”拍電影,像是魏德圣早期的《海角七號》或各種賀歲片;最后則是為了“市場需要”拍電影, 大陸今年最明顯的代表是《我不是藥神》,不僅票房好,還推動抗癌藥物政策改革。
他還以魏德圣為例,拍攝《海角七號》時因為要賺錢,所以電影重燃外界對臺片的信心,但從《賽德克巴萊》開始,魏德圣又回到 “導演作品”;而大陸近年由于電影院的普及,則帶動電影市場從一年幾十億人民幣成長到現(xiàn)在600億人民幣。
只不過,實體影院增加和網(wǎng)絡影音平臺迅速發(fā)展,沒有讓大陸迅速累積很多導演、制片和制作團隊,所以會朝臺灣和香港找人,無法補足缺口的情況下,便把機會提供給青年導演。只要有拍片機會,這些大陸青年導演都會替自己爭取,而不是哀怨、自憐或懷抱理想無法作為。
至于很多臺灣導演會認為,貼近“市場”就會失去自我,他認為這種想法也明顯“狹隘”,導演的想法越狹隘,拍出來的東西便越偏向“個人”,變導致“市場”越來越小,投資人又不敢投錢,陷入惡性循環(huán)。
像美國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是全球累積票房最高的導演,其作品如《鐵達尼號》、《一級玩家》、《侏羅紀公園》都是市場很需要也受到歡迎的東西。但他沒有失去導演肩負的責任——把好故事拍好。甚至兼顧娛樂與教育性,像是《侏羅紀公園》強調(diào)人與大自然的和平共處,《一級玩家》則有對虛擬與現(xiàn)實生活的獨特敘述。
注:受訪者為北京某電影公司負責人,應其要求不具名受訪,故未列出相關(guān)信息。

《血觀音》在去年金馬獎表現(xiàn)亮眼。(圖/記者季相儒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