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好轉做“副業(yè)”
恒春機場每年需支出約6000萬元,沒有航線收入,機場被迫轉型為鐵馬驛站、校外教學場地,甚至出租給氣功團體使用。
恒春航空站主任韓瑞生向臺灣《聯(lián)合報》表示,為了不背負“蚊子機場”的罵名,他努力盤活資源,只要不影響飛行安全、合于規(guī)定的活動,機場都會接辦。
他說,每年3、4月份會將機場租借給自行車團體,做為環(huán)島騎行的起終點站。有時也會配合公益團體、學校舉辦戶外教學,帶小朋友參觀塔臺。此外,機場也開放影片拍攝場地,曾有汽車廠商來拍攝廣告,電視劇、MV也前來租借取景。
最近1年多,機場每周五晚都會將場地租借給當地的氣功養(yǎng)生團體,團員稱贊機場是“五星級場地”“寧靜祥和的空間”,日前甚至在航站內舉辦了年終聚會。
知情人士透露,機場做這些工作,無非期盼“延一口氣”,不要被關閉。
“用膝蓋想也知道該關門”
這樣荒唐的機場還應不應該存在?島內民眾心中已有答案。臺前“交通部長”葉匡時日前在網上撰文指出,“用膝蓋想也知道恒春機場當然該關”。他稱,自己在“交通部”時,本就想關閉恒春機場,但卻遭到屏東民進黨“立委”的阻攔。
對于葉匡時的言論,屏東縣政府立刻回擊“你的膝蓋有問題吧”。他們認為,恒春機場到墾丁只用十幾分鐘車程,而墾丁每年觀光人數超過500萬人次,完全沒有道理廢掉,反而應該擴建跑道,容納更多機型進出港。
對于這個問題,《臺灣新生報》中有句話說得在理:“我們很能理解民選縣市長必須面對地方建設上的許多壓力。但是,機場建設是項大投資,而且還得衡量未來發(fā)展前景,一切都應回歸市場機制,不要再重蹈‘選舉機場’的錯誤了。”(本報記者 汪靈犀)
《人民日報海外版》(2018年01月26日 第 11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