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潮時就半沉海中”
“全臺海岸線都在退縮。”臺灣高雄市水利局官員說,他們下轄的旗津區(qū)原本是旅游熱門地,但海岸線遭嚴重侵蝕,短短幾年海浪拍到民宅門口,最嚴重時原本離海幾十米遠的房屋都快要保不住。茄萣區(qū)也已被列為一級海岸防護區(qū),海岸線10多年來遭嚴重侵蝕,其下轄的崎漏里大片沙灘退縮上百米。
臺灣“經(jīng)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監(jiān)測數(shù)據(jù)顯示,全臺至少12處海灘和沙洲正嚴重流失,過去30年退縮了100到650米,總長約1576公里的海岸線正在慢慢縮短。島內媒體苦笑稱,不斷消失的海岸線讓臺灣陸地輪廓變了樣,“從胖番薯變瘦地瓜”。
嘉義縣布袋鎮(zhèn)好美里海灘20多年前曾舉辦過風帆船比賽,當時選手必須從堤岸步行約60米才能抵達海灘,如今只要遇到大潮,海水就直逼堤岸。位于布袋鎮(zhèn)與東石鄉(xiāng)交界處的壽島,原本“海岸巡防署”官兵車輛出入島通行無阻,現(xiàn)在漲潮時,壽島就“半沉”海中。
10多年前,臺南黃金海岸夕陽時分的“海天一色”美景讓很多人為之沉醉??晌羧?ldquo;最美沙灘”在海浪侵蝕下“節(jié)節(jié)敗退”,如織游人早已不再,只能聽到涌浪打在消波塊(放在岸邊用來固定泥沙的水泥墩子)上發(fā)出“轟、轟、轟”的巨響。
是誰“謀殺”了臺灣海灘
是誰“謀殺”了這些美麗海灘?
臺灣師范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林宗儀通過研究得出結論:保護海岸用的消波塊和水泥堤防,其實正是殺手。“離岸堤做到哪里,下游就開始侵蝕。”
66歲的王博文,家中世代在臺南市北門區(qū)海邊捕魚為生。他說,20多年前北門開發(fā)養(yǎng)殖后,在外圍筑起堤防,印象中從那時開始,海岸就逐漸倒退?,F(xiàn)在堤防加到5米高,海岸“起碼退了1000米遠”。
這頗有些“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意味。臺灣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副教授董東璟說,民眾憂心大水沖破堤岸造成淹水,于是筑起更高的堤防。護岸水泥化后,從陸地流出的河沙、山沙被阻隔,沙子沒有補充、只有流失,沙灘自然越來越少。
漁港、商港、消波塊和防波堤營造出的人工堡壘,幾乎完全占據(jù)臺灣島西部海岸,從新竹縣市、臺中市、彰化縣、云林縣到嘉義縣,人工海岸線超過90%。過去三四十年,海岸侵蝕問題日益嚴重,加上氣候變遷加劇、海平面上升、臺風波浪和暴潮增強等,未來狀況估計比現(xiàn)況更糟。
“有些原因我們甚至意想不到,人類活動真是‘兩面刃’。”高雄市水利局指出,本意為保護環(huán)境而做的水土保持,減少了土石流沙崩落,但山沙是海岸沙灘的沙源,當山沙不再大量隨河川流向大海,沙灘也難以維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