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11月27日訊 天氣變冷,不少人一整天總是昏昏欲睡。臺灣醫(yī)師說,近日臺灣門診失眠患者掉了一成,主要是天氣變冷,冷空氣讓皮膚周邊溫度下降,核心體溫散熱順暢,較易入睡。
據(jù)臺灣《聯(lián)合報》報道,為了解季節(jié)變化對睡眠影響,海外曾以9名年輕男性為研究對象,量肛溫及抽血測褪黑激素。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光線逐漸增強,影響睡眠的褪黑激素,其分泌高峰時間會延后1.3小時,睡覺時間也會延遲1至2小時。也就是說,如果天氣變冷,日照光線減少,褪黑激素分泌高峰將提前,睡意較平常提早1、2個小時出現(xiàn)。
“體溫確實會影響睡眠。”臺灣睡眠醫(yī)學會理事長林嘉謨說,通常睡覺時,耳溫、肛溫等核心溫度會逐漸傳遞至周邊皮膚,睡覺因血管擴張散熱,體溫會稍微下降,較易入睡。同樣的,天冷、身體接觸冷空氣,皮膚周邊溫度下降,讓核心體溫散熱較順暢,可以睡得好。
雙和醫(yī)院精神科主任李信謙表示,不少失眠者在睡前1小時洗熱水澡,藉由體溫升高,逐漸散熱、降溫過程,幫助入睡,主要是利用中樞核心體溫冷卻作用,改善失眠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