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批評:在施政上優(yōu)柔寡斷
應當說,馬英九是有機會推動臺灣社會的大刀闊斧地改革的。但是馬英九的施政風格局限了他的作為。馬英九本來應當在民意支持最高之時采取有利舉措來推動臺灣社會的改革,促進臺灣經濟的發(fā)展,然而他未能把握最有利的時機。2008年當選之初,馬英九人氣高昂,但他小心謹慎,擔心得罪各方妨礙他自己連任,因此很多改革舉措都打了折扣,甚至出現(xiàn)反復。如在國民黨內,對于地方派系的改革就是不夠徹底,既想改變,又擔心反撲。2012年,馬英九在苦戰(zhàn)中獲得連任,才下定決心作出某些改革,如油電雙漲、征收證所稅、進口美牛等,然而,在遭到民意的強烈反彈之后,馬英九又不得不放棄相關的舉措。優(yōu)柔寡斷、政策反復是馬英九倍受批評之處。
馬英九的一些政策措施甚至還遭到泛藍陣營支持者的批評。如臺灣中學教科書問題,陳水扁任內的課綱在馬英九任內得到繼續(xù)適用,直到2015年初才做了某些微調,調整時機的把握不當加之隨后改課綱遭到“臺獨”勢力動員的社會運動強烈反對而難以實施。再如,民進黨長期以來針對泛藍支持者提出的軍公教退休福利的“十八趴”問題(閩南語18%之意,指擁有1995年7月1日之前年資的政務官,在退休后可享受18%的養(yǎng)老給付優(yōu)惠存款利率。該制度近年來已開始改革),馬英九采納了綠營的主張,廢除了“十八趴”制度,引起許多泛藍支持者的不滿。此外,馬英九還重用了一些綠營出身的政治人物,如任命李登輝的親信賴幸媛?lián)闻_灣方面陸委會主委,也引起泛藍支持者的不滿。
馬英九想做“全民總統(tǒng)”,想超越藍綠來施政,但最后的結果卻是綠營不買賬,藍營很失望。
最大敗筆:“馬王政爭”、黨內惡斗
長期以來,臺灣政壇就盛傳“立法院長”王金平與馬英九不和:他們一個本省人,一個外省人;一個出身基層,一個出身高層;一個是八面玲瓏,一個是正氣凜然;他們曾經為了爭奪國民黨主席之位而相互攻訐;王金平對于馬英九施政的相關法案也敷衍了事。2013年9月,馬英九親上火線,召開記者會痛批王金平為民進黨“黨鞭”柯建銘的司法官司關說,認為“這是臺灣民主法治發(fā)展最恥辱的一天”,并且親自主導貫徹黨紀,撤銷了王金平黨籍。然而,王金平卻通過司法訴訟確保了“立法院長”的地位,使得馬英九未能實現(xiàn)拉下王金平的“立法院長”位置的目的。
在“馬王政爭”中失算、未能取得勝利的馬英九卻嘗到了黨內惡斗帶來的苦果。2014年3月,20多名臺灣的大學生攻進“立法院”,占領會場,馬英九當局試圖將責任推給王金平處理,王金平卻不愿為馬英九當局負責,互相推脫,以至于事件越鬧越大,終于發(fā)展成為臺灣當局不得不妥協(xié)的“太陽花學運”。
“馬王政爭”使得國民黨高層長期維系的表面和諧被打破,暴露出了國民黨內的大老們面和心不和的本質。高層的政治斗爭讓國民黨和泛藍的支持者深感失望,“馬王政爭”耗損了國民黨內的團結形象,直接影響了2014年底和2016年初臺灣地區(qū)的地方和“中央”公職人員選舉,導致國民黨的選民流失,尤其是青年選民的流失,直至慘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