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真要領航中華文化,臺灣有什么優(yōu)勢嗎?
楊:臺灣是有這個基礎的,從文化上來看有兩件事情,一件是臺灣保留了繁體字的基礎,在解讀中國傳統(tǒng)的時候,這個工具是很重要的。就像我曾經(jīng)寫過的,到故宮里看得懂對聯(lián)和牌匾的都是臺灣人,很多大陸人看不懂、問導游也不懂,但是臺灣人很輕易就能認出來。另外一件事,就是當時兩岸隔絕的時候,臺灣搞了復興中華文化運動。
記:復興中華文化運動是什么時候,它對臺灣產(chǎn)生過什么樣的影響?
楊:上個世紀60年代,當時大陸在經(jīng)歷 “文革”時期,“文革”中的一些事件,對國民黨來說震撼是很大的。1967年年初,蔣介石還曾經(jīng)跟美國人提過,要借由當時“文革”的混亂狀況反攻大陸,當然這一定是會被美國制止。國民黨被這件事情弄得很激動,老蔣就做了一個決定,要在臺灣搞復興中華文化運動。
臺灣贏在對文化的親近感
復興中華文化運動,在楊照看來,這原本只是蔣介石的“意氣用事”,甚至有一段時間,臺灣社會批判的聲音不少,認為這種教育很是莫名其妙。直到有一天,臺灣人突然發(fā)現(xiàn),當初這種政治考量的產(chǎn)物,竟然達到了某種文化方面的效果。
記:在復興中華文化運動中,臺灣人都學到了什么?
楊:那時候,臺灣剛好開始辦九年義務教育,在中學教育中,大量地選用了文言文以及中國文化教材,基本上就是《四書》的選讀,高中的時候再增加文學概論?,F(xiàn)在臺灣40歲以上的人,他們基本上都是接受過這樣的教育,不管喜不喜歡,不管立場是什么,在他們接受教育的時候,必然就會接受很多的中華文化。
記:反觀大陸同胞在接受中華文化上面,又缺少了什么呢?
楊: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很多中華文化的要素可能是保留在大陸,但談起對這些東西的親切感,反而是臺灣社會受過這段教育的人比較有感觸。我舉個例子,有個臺灣人被跨國公司派往大陸工作,有天總公司發(fā)了一份文件,上面引用了一個叫“LiEr”的人的話,幾個人七嘴八舌討論“LiEr”到底是誰。她剛好經(jīng)過,瞄了一眼那句話,隨口說出——— 李耳就是老子??!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就是《老子》里面的話!
記:這種對中華文化的熟悉程度,就好像是一種本能的反應,是不?
楊:是的,如果沒有這種親切感,同時也會少掉很多好奇心,對中國古代文化的東西,你不覺得它跟你有關系,你也不會想到要去認識、去理解。整體來說,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實生活,就沒有辦法全面地搭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