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冠疫情暴發(fā)以來,民進黨當局一直以“臺獨”思維和對抗姿態(tài)處理疫情中的兩岸關系,將衛(wèi)生防疫問題政治化、民粹化,企圖“以疫謀獨”。然而,全球疫情仍在擴散,島內防疫漏洞不時顯現,民進黨當局抗疫政治化的做法正陷入越來越大的困境。針對臺灣當前“新冠疫苗危機”,有島內醫(yī)師呼吁,只要大陸疫苗符合臺灣安全法規(guī),就不應對其采取歧視做法。
民進黨抗疫政治化的“靠山”是美國。特朗普執(zhí)政四年期間,外界看到臺美關系持續(xù)升溫。但根本上,特朗普只是將臺灣作為對中國大陸施壓的一張牌和一枚棋子,把臺灣當成滿足美國軍工復合體利益的軍售對象。特朗普任內先后11次對臺出售價值超過180億美元的武器,不少軍售案是特朗普強行要求民進黨當局接受的,臺灣在與美國互動中的從屬、被動地位由此一覽無余。然而,美國頻頻售武賺錢,不代表會同樣“慷慨”地對臺提供新冠疫苗。
當前全球范圍都將新冠疫苗視為遏制疫情蔓延的重要手段,已有包括中國大陸研發(fā)在內的多款疫苗投入使用。去年民進黨當局與特朗普政府公開簽署“防疫伙伴關系聯合聲明”,聲稱雙方就“疫苗的研究與生產”“防疫醫(yī)療用品及設備”進行交流合作。民進黨當局還爭取美國支持島內“國光生計”、高端疫苗等企業(yè)研發(fā)新冠肺炎疫苗,屢屢高調宣傳與美國國家衛(wèi)生研究院進行技術合作。如今莫德納、輝瑞等公司研發(fā)生產的新冠肺炎疫苗已在美國上市接種,但作為美國所謂“防疫伙伴”的臺灣,迄未獲得一劑疫苗。
1月中旬,臺灣桃園縣醫(yī)院暴發(fā)新冠肺炎群體感染事件,顯示疫情暗藏危機和破口,島內民眾對疫情防控警報的焦慮心態(tài)升高,越來越關心何時才能接種安全有效的新冠疫苗。民進黨當局多次公開表示“不會使用大陸疫苗”,但如今環(huán)顧內外,島內研發(fā)的疫苗一時難以指望,歐盟要求境內生產的新冠疫苗須取得核準方可出口,美國疫情惡化,自身疫苗供不應求,備受國內批評。對此臺灣衛(wèi)生部門負責人陳時中竟稱,臺灣“買不到疫苗”是因為“大國壟斷囤積”和“世衛(wèi)組織不給力”。民進黨這種卸責甩鍋的慣用政治操作,已受到島內越來越多的質疑。
近來受疫情影響,全球汽車芯片短缺,一些國家希望臺灣半導體業(yè)者增加產能和供給。這一市場行為在島內立刻被政治化,甚至有民進黨人士提出“以芯片換疫苗”。目前,民進黨當局急欲與拜登政府建立互信、增進關系,將于近日舉辦“臺美產業(yè)視頻會議”,包括討論臺灣支持美國汽車芯片的問題。在島內社會民意壓力之下,民進黨當局可能借機向美方爭取新冠肺炎疫苗。近來,臺各界強烈批判民進黨當局為了親美媚美,在特朗普下臺前貿然決定進口含瘦肉精的“美豬”,卻換不到美方同意與臺灣洽談貿易協議的承諾,島內社會也同樣懷疑民進黨拿芯片作籌碼換疫苗的可行性。
在疫情和政治相互交織中,島內社會的理性聲音一度受到抑制。隨著民進黨抗疫政治化操作的困境加深,一些島內醫(yī)療衛(wèi)生界人士站出來指出,臺灣是外向型經濟體,目前主要靠管制防控疫情,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有助于逐步開放經濟,疫苗是賣方市場,臺灣不應對大陸疫苗采取限制性做法,只要大陸疫苗符合臺灣地區(qū)安全標準,就可以與歐美疫苗比較安全性、有效性、交貨速度和市場價格。
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島內民眾感受到,只有民進黨當局放棄政治操弄,回歸衛(wèi)生防疫的本質,對臺灣才有利。(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研究員)


 
          




